|
我市前十个月新报告艾滋病病例与去年同期持平 本报讯 12月1日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携手抗艾,重在预防”。11月30日,记者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今年前10个月的全市新报告艾滋病病例数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不过,从近年来病例数量上来看,该病上升趋势明显,艾滋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记者了解到,2005年—2011年疫情发展相对平缓,2012年—2015年疫情上升趋势明显,报告病例数分别较上年增长22.0%、46.0%、47.9%、69.4%。从近4年来看,全市艾滋病报告病例数占历年报告总数的63.7%。艾滋病疫情波及面广,分布不均,全市16个县市区、开发区均有艾滋病病例报告,中心城区艾滋病疫情相对严重,农村地区不容忽视。 从报告上看,艾滋病传播途径以性传播途径为主,同性及非婚性接触传播上升较快。在今年前10个月的报告病例中,性接触传播占95.9%,其中男男性接触传播占55.1%,异性性接触占40.8%。历年累计报告病例中,性传播比例达到87.2%,其中男男性接触传播占45.4%、异性性接触传播占41.8%。另外,艾滋病病死率下降,累计存活病例逐年增多,新发感染时有发生。 我市艾滋病患者职业分布呈现多样化特征,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女比例不均衡。从累计报告数来看,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不到1岁,平均年龄为37.1岁,病例主要集中在20岁—49岁,占81%,男女之比为4.2:1。职业分布涉及各行各业,无典型的职业分布特点,农民、工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干部职员、学生、教师、司机、医务人员等均有艾滋病病例被发现。 针对当前疫情形势,我市将继续强化艾滋病宣传工作,特别是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和防护意识,积极探索艾滋病新媒体宣传模式。继续加强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作,积极扶持社会组织、社区草根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我市将继续加大艾滋病疫情检测及监测力度,在加强实验室网络建设基础上,扩大艾滋病检测范围,重点强化艾滋病高危人群的检测工作。同时,加大感染者、病人的随访管理工作,力争艾滋病“早发现、早诊断、早随访、早阻断、早治疗”。通过综合防控,多措并举,全面落实,努力将全市艾滋病控制在低流行态势。 (记者 邓永杰) 新闻延伸 全国情况 学生和老年人疫情上升较快 据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我国艾滋病疫情在青年学生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中上升较快。今年1月—9月,新发现15岁—24岁青年学生感染者和60岁以上老年男性感染者分别为2321例和1.3万例,分别是2010年同期的4.1倍和3.6倍。 今年前9个月,全国新诊断发现艾滋病感染者9.6万人,94.2%是经性途径传播,异性性接触感染人数最多,占比66.7%,男男同性性接触感染者占比27.5%。近年来,我国男性同性性传播上升速度较快,每年新发现的病例从2010年的7675人上升到2015年的32617人。 从性别和年龄看,男性感染者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7:1;新诊断感染者以性活跃期青壮年为主。今年前9个月新诊断感染者中,青年学生有2600人。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说,这些疫情数据说明,青壮年是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受害者。60岁以上老年男性感染艾滋病主要由不良性行为所致。 艾滋病疫情向一般人群扩散 据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9月,我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5.4万例,累计死亡20.1万例。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表示,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阻断了经输血传播,有效控制了经注射吸毒和母婴传播,病死率明显降低。“十二五”期间,艾滋病检测人次数从0.6亿增至1.4亿,抗病毒治疗人数从8.6万上升到38.7万。与2010年相比,感染者和病人发现率增加68.1%,病死率降低57%,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的吸毒人群新发感染率下降74.4%,母婴传播率下降26.6%。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介绍,我国新报告病例中九成以上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疫情从易感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社交新媒介的使用增加了易感染艾滋病行为的隐蔽性,人口频繁流动增加了预防干预难度;艾滋病防治宣传不到位,约三分之一感染者和病人不知晓自身感染状况。 防治之路 遏制艾滋尚需推开三重门 约有三分之一的感染者和病人尚未被发现,至今没有可用于预防的疫苗和治愈性药物……遏制艾滋病,还需推开防控、检测和科研“三重门”。 防控门 社交媒介阻碍干预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一夜情”“性交易”等现象增多。而互联网等社交新媒介的广泛使用,增加了易感染艾滋病行为的便捷性、隐蔽性……这些因素加大了防控难度。 “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开展艾滋病疫情信息交流与警示、感染风险评估、在线咨询等活动,增强全民艾滋病防治意识。”吴尊友说。 筛查之网需要织密 检还是不检,成了很多高危行为人群的“心病”。有些人没有检测意识,也有些人因担心隐私曝光、社会歧视而不愿接受检测。 扩大检测,才能有效发现和管理传染源,必须织密检测筛查之网。 在这方面,应该提高检测可及性,落实预防母婴传播工作全覆盖,落实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工作全覆盖,提高随访服务质量,全面落实救治救助政策,全力推进抗病毒治疗工作。 科研门 加快药物技术创新 吴尊友介绍,通过“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我国已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我国也在进一步加强抗艾药物的自主研发能力,创制了新一代艾滋病疫苗载体。 在艾滋病长效治疗方面,我国有望取得新突破。目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效抗艾药“艾博卫泰”,已被列入优先审评序列。此外,中医治疗艾滋病已在一些地方初见成效。据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