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全民共享“健康红利” |
——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述 |
|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共享发展,打造健康潍坊,增进民生福祉,让全市人民一个不落地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健康潍坊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对人民的郑重承诺,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健康潍坊建设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利用3到5年时间建成保障水平高、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健康高地”。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全市医疗卫生事业融合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方便、看病不放心等突出问题,强化政策兜底,引导社会投入,努力建设让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卫生计生事业。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全民共享健康红利,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健康潍坊”托起全面小康。 □本报记者 石莹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取消药品加成,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所在。 2016年7月1日一早,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电子屏已经开始滚动播放“取消药品加成”的提示。因为知道药品要降价的消息,一些常备的药,很多人专程等到降价以后来拿。刚取完药的王先生今年已经65岁,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每半个月就要到医院拿一次药,账单上共有四种药,治疗糖尿病的药品就从95元降到了80元,他一次拿了三盒,省下45元。 自今年6月30日起,潍坊市人民医院等9家城市公立医院同步推进取消药品加成,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检验项目价格,提高医疗服务价格。“这种调整也是将以药养医转变为以技养医。”一家医院的科室主任说,以技养医更大程度上肯定了医生的职业价值。 取消药品加成只是我市全面深化医改的举措之一。在全面审视潍坊市承担的全国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任务的基础上,我市围绕“群众得实惠、机构能发展、医务人员受鼓舞”的目标,以群众看病就医“怎么不难、怎么不贵、怎么更安全更方便”为出发点,制定出深化医改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认真抓好组织实施,积累改革经验,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模式,率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的服务目标。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28项重点改革事项,标志着全市公立医院改革由“试点探索”迈向“全面推开”的新阶段。全市20家县级公立医院和9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实施综合改革,初步构建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今年上半年,我市先后通过了国家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复核评估和省级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第三方评估。 ——率先启动分级诊疗制度试点。作为省政府确定的推行分级诊疗试点城市,我市于去年12月份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根据全市医疗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依托医疗联合体、技术人才、医保杠杆、价格政策和信息化手段“五大支撑”,构建起了中心城区、县域和专业联盟三种分级诊疗模式。目前,试点范围已扩大到了各县市区和市属各开发区,初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格局。自实施以来,基层医疗机构上转危重疑难患者1.6万余人次,二、三级医院下转康复期患者4000余人次。 ——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我市大力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行动,构建起互联网“1+7”服务模式;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10个县级平台已建成,区域信息化框架基本形成。 城乡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我市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出发,统筹各类卫生计生要素资源,推动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健康养老等健康服务多业态融合发展,构建起从孕育、成长到养老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服务体系,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 通过着力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健康城”,吸纳和聚集优势医疗资源,推动医疗服务集聚发展,提升高端医疗、健康养老、康复保健等服务水平,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坚持“全域统筹,重点突破”,加强卫生计生资源全域统筹,落实属地化全行业管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逐个提升直属单位综合服务能力,在已建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基础上,再规划建设若干“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全市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潍坊健康城(医疗)”。聘请专家组编制专项规划,重点打造“一城三区八中心”格局。潍坊市中医诊疗中心大楼已建成启用,阳光融和医院开业运营,潍坊市中医院高新分院已动工;潍坊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新院区)将于今年年底竣工;潍坊市人民医院外科中心将于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在农村,启动社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市委、市政府将其纳入了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建设,出台“三年行动计划”,规划三年完成663处,其中今年完成总体任务的30%,目前已建成200处,完成年度任务。同时,积极创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4家被评为全国首批“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另遴选15家达标卫生院上报省和国家卫生计生委;潍城区西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全省第4名的好成绩,被推送参加“全国优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选。在今年10月底举办的山东省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省级决赛中,我市获得总成绩第一名的佳绩,被授予“优秀组织奖”。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以“大统筹”思路,构建“大健康”体系,全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了新提升。 ——加强重点疾病防控。传染病总发病率同比下降6.27%,无重点传染病暴发流行;在全省率先建立传染病病例“免疫史”核查制度,强化全市疫苗使用管理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化开展,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完善全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全市8万余名学生免费实施牙齿窝沟封闭,大幅提高了儿童口腔健康水平。加强应急管理,修订了8个卫生应急专项预案,对200名应急队员进行综合培训,组队参加省、市应急现场处置演练,有效处置11起突发公共事件。积极推进国家卫生城市第二轮复审,顺利通过省现场评审。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由15家扩大到43家,覆盖到了全部县市区;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按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 ——支持社会资本办医。我市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在规划准入、医保定点、人才引进、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全市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到2731家(含诊所),占医疗机构总数的34.9%,多元化办医格局初步形成。引进阳光保险集团,建成国内一次性投资最多、开诊面积最大的民营医院。启动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推出10大类35项群众需求最强烈的惠民便民实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