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石莹 最近,高密市醴泉街道康庄社区66岁的郭敬民感到心慌气短,于是就近到醴泉街道卫生院就诊。医生建议他进行一次24小时远程心电监测,相关操作由卫生院的医生完成,但监测数据通过网络发送给高密市人民医院的专家进行分析。对这种新鲜的检查方式,郭敬民感到新鲜又满意:“这样检查我放心,还不用往城里跑,真是太方便了!” 郭敬民是高密市建立医联体并在医联体内部实行技术共享的受益者之一。近年来,高密发挥城乡医疗资源的最大潜力,提升卫生院服务能力,引导患者合理、有序就医,探索实行医疗集团化管理,以10处卫生院为成员,组建了“高康”“密康”两个医疗集团,实现了全市基本医疗服务的一体化管理。此外,以市疾控中心为核心,以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为成员,组建“福康”医疗集团,并向下延伸至各卫生院,实现全市公共卫生服务的一体化管理。3个医疗集团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建立起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 高密市人民医院和醴泉街道卫生院同属“高康”集团,远程心电监测是其技术共享的载体之一。高密在全市200处卫生院、卫生室投放了远程监测设备终端,实现了市镇村三级联网。 郭敬民经过24小时的心电监测后,又一次来到卫生院,取下了动态心电记录器。卫生院的大夫在微机上进行了数据同步,几分钟后监测数据就完整地传输到高密市远程心电监测网络分析会诊中心。在这里,有多年丰富工作经验的中心主任李民生经过认真分析,给出了专业的判断:“心律不齐,室性早搏1840个,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提示冠心病。”李民生点击保存后,卫生院大夫的电脑上就能实时看到分析结论。 四年来,高密市通过这种方式为7000多位有需求的患者进行了诊断,并挽救了49名有突发心肌梗塞指征患者的生命。此外,市镇村三级联网实现了远程影像会诊,在基层也能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服务,而收费是卫生院的标准,并免去来回奔波的辛苦,患者当然愿意留在基层。 先进技术多跑路,基层患者少跑腿。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大投入,基本建立起了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技术共享,全市卫生资源结构更趋合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