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韩立新)综合保税区于2011年1月批准设立,是全国第14个综合保税区,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网内保税区5.17平方公里,网外配套区24.83平方公里。近年来,保税区以自贸区的大开放思想指导工作,坚持内外联动,多元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12-2015年,全区进出口额年均增长7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0%,成为我市乃至山东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和增长极。 近年来全国先进保税区的发展经验证明,保税区必须设立与之相关的网外配套区,走“网内网外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其中,网内监管区是核心,为网外配套区提供优惠政策、聚集发展资源;网外配套区是支撑,为网内监管区提供产业配套、税收支撑和商务服务。综合保税区最早只有网内1.5平方公里,没有网外配套区,靠“一条腿”走路,并由此产生了配套企业无法安置、商务生活设施配套不完善、网内税收不足造血功能差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发展。之后,市委、市政府调整扩大综合保税区管辖范围,2011年6月设立了14.83平方公里的网外产业配套区,2014年12月在潍坊港附近设立了10平方公里的保税北区,全区总管辖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走上了网内网外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按照“产城一体”的理念,保税区聘请海关总署、两区协会等领导专家,对全区发展进行了整体谋划,正在规划建设一批高端制造、商务生活、人文教育、休闲娱乐项目,努力打造外向型要素聚集、产城融合发展的国际化新城区。 一是全力打造以歌尔为核心的虚拟现实产业城。歌尔是我市的重大项目,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的爆发期。依托歌尔在VR产业的领军优势,市政府已确定在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虚拟现实产业城,形成集“产品研发、产业配套、硬件制造、软件设计、应用示范”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打造潍坊乃至山东虚拟现实产业基地,力争通过5-10年发展,实现产值300亿元以上、进出口额60亿美元以上,吸引常住和流动人口5-10万人。 二是努力营造国际化的商务生活环境。围绕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国际社区、国际商务、国际学校等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国际化水平。依托浞河风景区,在周边启动高端商业开发项目,打造地标性建筑和核心商业区。在网外配套区,开工了汶泉国际城项目,建设商业综合体、人才公寓、金融大厦、文化娱乐、水系景观等设施,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商务生活区。通过PPP合作、政策性贷款、吸引社会投资等方式,多方融资10亿元,建成了潍坊行知高中、保税实验学校,完善提升了道路交通、生态绿化等基础设施,努力营造国际化的商务生活环境。 三是全面启动保税北区开发建设。为推动潍坊北部沿海开发开放,2014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依托国家一类口岸潍坊港,规划建设潍坊综合保税区北区,重点发展进口大宗原材料、临港物流、冷链物流、临港加工、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产业,逐步打造潍坊走向海洋、融入世界的大平台。目前,北区申报、建设、招商等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山东高速客运枢纽、进出口企业孵化器、大宗原材料交易中心、龙威海港物流园等项目已开工建设,力争明年一批项目建成运营,发挥功能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