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新”动力 |
——市人民医院心脏起搏新技术让“心”恢复活力 |
|
潍坊市人民医院重点医疗新技术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刘文研
医学之峰层层叠叠,求索的瀚海汪洋无尽,新的心脏起搏技术总是层出不穷。近几年来,潍坊市人民医院心内二科始终以心脏起搏作为科室业务特色和发展重点,不断选派医生外出进修,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使心内科进入了心脏起搏技术发展的快车道。目前潍坊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已有多项起搏技术领先于省内,赢得患者和业内人士的一致赞誉。 CRT让衰竭的心脏“活过来” 71岁的张大爷家住寒亭区,六年前因心衰住院治疗后康复出院。平时一直靠吃药维持,吃药的前三年身体状况一直不错,张大爷也逐渐放松了警惕,开始在小院儿里种了一些瓜果,时常打理。 近两年来,张大爷的病情突然恶化,时常感觉憋闷,家人将他送到了潍坊市人民医院心内二科。经牟延光副主任医师的认真检查,张大爷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单凭药物已无法控制病情。为此,牟延光果断决定,采用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起搏器植入术。 据牟延光介绍,许多心衰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脏收缩不同步,以往心衰治疗多以药物为主,近半数患者在心衰症状出现后的5年内死亡,尽管CRT是全球公认的治疗心衰的一把利剑,但此手术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该患者心电图显示左束支传导阻滞,提示心室同步性丧失,具备CRT指征。但患者心脏静脉造影没有良好的血管,经过反复讨论,决定由心内二科牟延光与心外科主治医师姜文斌联手,采用左胸部5cm长的切口,将左室起搏导线缝扎固定在左心室心外膜,实现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手术成功完成。 CRT起搏器植入术及心外膜导线CRT手术的独立开展,标志着潍坊市人民医院心脏起搏水平跻身全省前列,成为省内为数不多的几个CRT起搏器植入中心之一。 螺旋电极起搏 颠覆传统观念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心脏起搏的传统观念正在颠覆,采用最细的导线、选择最佳部位,成为目前心脏起搏的最优选择。在心内二科主任邵静波的带领和倡导下,市人民医院心内二科螺旋电极选择部位心脏起搏站在了山东省的前沿。 邵静波介绍说,传统的起搏导线又称翼状电极(呈J形),不能自由地选择起搏部位,对于心腔扩大变形及解剖异常者,翼状电极常常放置困难,容易脱位,造成起搏失败。而且随着起搏器放置时间的延长,翼状电极与心肌组织紧密粘连在一起,为日后可能出现的感染处理或废弃电极拔除带来很大困难和风险。螺旋电极借助导丝或专用鞘管可到达理想的起搏部位,让起搏更符合生理,可以明显减少患者心衰的发生,同时螺旋电极不易移位,患者可较早下床活动。若发生感染,螺旋电极较传统的翼状电极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革故鼎新 起搏器植入技术创新发展 自1958年世界第一例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内,起搏器植入技术不断发展。潍坊市人民医院心内二科秉承传统的起搏优势,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整合各项技术,熟练地联合运用腋静脉穿刺、螺旋电极安置术、皮内缝合术,进一步提高了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使患者不必卧床、不用拆线,最大程度缩短了住院时间。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目前最常用的起搏导线植入途径是穿刺锁骨下静脉,但是锁骨下静脉穿刺容易损伤胸膜,引起气胸。邵静波介绍道:“目前潍坊市人民医院心内二科采用的腋静脉穿刺术,手术操作全程在胸壁外,深度不超过胸膜顶,不易造成血胸、气胸,更安全,同时导线植入时走行流畅,不易挤压和磨损导线。但因腋静脉体表定位困难,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医院在开展。” 同时,科室吸取了整形外科手术中皮内缝合亦称无疤缝合技术,具有对合好、瘢痕小、美观、拆线早或无需拆线的优点,在起搏器植入术中,采用可吸收缝线进行皮内缝合,患者可在起搏器植入术后3-4天出院,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