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国内国际
 
标题导航
潍县锣鼓永铿锵   
“90后”理发师的工匠梦
不必太介怀书信的没落
全市各级博物馆推出22道新春文化大餐
我市文物鉴赏交流平台启用
2017年01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必太介怀书信的没落



  ◎徐炳涛

  近日,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节目在某网络平台开播。这档定位于“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节目请来一些影视演员朗读名人书信,然后由嘉宾对背后的故事进行简单解读。节目一经播出,就引发广泛热议,许多人不由慨叹当下书信文化的没落。
  书信正远离人们的生活,这的确令人惋惜。书信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寄托情感的载体,中国有“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等浪漫表达,西方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因书信寄予之意深厚,故受到特别重视,白居易有诗描述写信之情:“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五声宫漏初鸣后,一点残灯欲灭时。”而收到书信之后,“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可见珍视之情。因为人们对书信倾注着浓厚的感情,所以一些大家名家的书信也常常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及至现代,仅仅十数年前,书信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些时候,一封书信能够充当起一个离家游子、一位边关戍士、一对异地情侣的情感支柱。
  无论人们如何缅怀书信曾有的社会地位、文学地位、情感地位,它都无可避免地走向了没落。高度发达的网络通讯时代,信息沟通全部即时化,连居家老太太都在拿着智能手机聊微信,书信的生存空间已经十分可怜。传递信息是书信的基本功能,表达情感是其附属功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信息传递的功能被取代,情感表达的渠道自然随之转移,所以书信文化的衰落有其必然性。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与书信一般,人们时常眼睁睁看着一些美好的事物走向衰败。前些日子与一位朋友聊天,谈及写字时他不由发问:钢笔字明明比中性笔字更好看,为什么很少有人用了?是的,这样的疑问很有道理,但其实古人若是有知,也会发问:毛笔字明明比钢笔字更好看,为什么很少有人用了?新陈代谢,必然规律。当一种事物出现了更为先进便利的替代品,它就离“拍到沙滩上”不远了,即使它具有新生事物不具备的优势,也无法挽回颓势。我们看到,机械生产宣告了手工制作的衰落,电视普及宣告了戏剧艺术的衰落,数码摄影宣告了胶片摄影的衰落……万物有始终,更迭不停息,无法阻止,不可逆转。正如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我们生活在这个科技爆炸的时代,必然会直面许多习惯的、熟悉的、亲切的事物从巅峰滑向谷底,这从情怀上来说不是幸事。但我们同时又何其有幸,一项项新生事物正在走来,把我们引领向更加多姿的世界。何况,一件旧事物只要还具有价值,就很难真正灭亡,它或者会小众化,或者会高端化,或者会艺术化,但仍将存在下去,丰富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
  书信亦然,虽然大多数人不用了,但仍然有市场,仍有广泛的情感认同,一定时期内不会消亡。人毕竟是有怀旧情结的,在这个快餐化通讯时代,我们也可偶尔回味一下老味道,为远方的亲朋好友寄去信笺一封,想来也会令对方惊喜一番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