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46年创办的《潍县私立丁氏继志小学四十周年纪念刊》封面 |
|
|
|
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一片低矮的旧式房屋静静地伫立着,这里的节奏似乎比包围它的钢筋水泥森林慢了许多,仿佛有鸡鸣犬吠隐隐传出,飞逝的时光带走了很多砖瓦建筑,但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古色古香的松园子街上,依然保留着近百年前的古民居建筑,从这些建筑之中,走出了一批有志之士,他们开企业、办学校,强经济、促教育,而松园子街上的这些古旧民居,也成为潍县开启民智的无声见证者。 民国时期,心怀社稷迫切救国的爱国志士举起了“德先生与赛先生”两面旗帜,然而当时巨大的军费消耗和大山般的赔款重担使得政府无暇顾及国民的教育。天下待平,须先治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其心,即端正人的思想。端正思想先要认识思想,这一过程的开端,就是读书。公学无力,便有境界高远者创办私学,为普及潍县民众教育,开启民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今,在市档案馆留存的潍县丁氏继志小学、潍县郭氏学校和陈氏学校三所学校的珍贵史料,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潍县私立学校历史,以及老潍县的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丁氏: 创办潍县最早私立小学 潍县丁氏小学的创办者来自于潍县首富家族,于“鲁东明珠”十笏园亭中听涛的丁氏。 当时十笏园的主人丁善宝对官学中腐败盛行,家境贫寒的学子即使能考取入学资格也难以进入官学的世风十分痛心,便计划自己捐银钱来改善腐败导致的教育不公,可惜未能力行,科举制就被废除了。后来,丁善宝的后人丁毓赓继承先人之志,于1906年创办了潍县丁氏继志高等小学堂,这是潍县最早私立小学。1923年春,依据当时新学制改革方案,添设初级班,改名为“丁氏私立继志小学”,1930年改称为“潍县私立丁氏继志小学”,1931年因办学优异,省教育厅发文批准立案。 现藏于市档案馆的《潍县私立丁氏继志小学四十周年纪念刊》,是1946年学校创办四十年之际出版的刊物。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该校的校舍图、组织沿革、创办人传略、办学批准令、学校章程、毕业生名册、校董事会、教员一览表、校务琐记等。其中学校章程又详细记录了学校总纲、校董事会职责、班级设置及管理、经费开支、课程设置、训育理念、设施设备、成绩考查、学期学年及休假、入学及毕业、在校费用、教职员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充分显示了丁氏继志小学当时办学之严谨,管理之规范。 小学校长由丁毓赓三子丁叔言担任,校址原设东门里,后迁太平街,在校学生百余人。丁叔言自幼勤奋好学,苦读诗文,研习书画,曾先后受业于多位名师,又是早期就接触了维新思想的人,因此教育思想十分开化。后来,他又陆续创办了丁氏第一小学(后改名丁氏益群小学)、丁氏第二小学(后又改称丁氏群化小学)。 在学校的建设上,丁氏与先人丁善宝所思一脉相承。为了让教育更加公平,对家境贫困的学生实行免费入学。在教授知识上,学校不仅让学生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更进行考察、创新,让学生领略书本之外的世界,教书之余更是育人。丁氏的益群小学学校设立了在当时独一无二的学生自治会,学生自治会模拟市政的形式,把学校编为自治市,设有市长,下设社会局、教育局、卫生局,各局下设股,如社会局有治安股、审判股;教育局设图书馆、旬刊社等,都是在课外由学生自觉活动。例如社会局的治安股,每天在课前、课间分配童子军在校门、操场及主要通道布岗、值勤,值勤学生身着童子军服、手执童子军棍、立正站岗,任务是执行纪律,学生进了校门不准出门,发现争吵打架、骂人、不讲卫生、妨碍公共秩序的,先行劝解,无效者再送交审判股处理。这些创新管理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潍县教育的发展。 郭氏: 世代书香熏染潍县学子 潍县郭氏作为名门望族,家族中人才辈出,贤良接踵,从家族在明万历年间所出户部尚书郭尚友至清末的五百年间,郭氏家族曾出过八名进士,多名翰林,二百多名秀才,现代在教育界、诗书画界名人也层出不穷。郭氏家族世代为官,家风清正,多次参与抗灾赈灾、捐助义学等公益事业。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走向衰亡,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各地大办学堂,郭氏一些有识之士计划兴办教育以开发民智,于1910年成立初名为郭氏公立二等小学堂,地址在潍县城内四牌街坊街路南。是年冬改名为郭氏私立二等小学堂,郭虞琴为堂长;1914年改名为郭氏私立初等高等小学校,郭蓉汀任校长;1918年校舍迁移于郭宅街路南,改名为郭氏私立国民学校并设高等小学校,校园扩大;1924年改名郭氏私立小学校改行新学制取消北校。 虽然是一家私立小学,但郭氏学校对全体学生一律免收学费,而且学校的各种教学设备齐全,与当时潍县的公办学校相比,办学宗旨、学科设置等等各个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正因如此,1915年,民国教育部派人到潍县视察教育现状时,认为郭氏小学堂最优,并授予教育部二等“嘉祥章”。1925年学校出版了《郭氏学校十五年概况》,书中详细记录了该校校训、校舍平面图、组织沿革史、办学行事规程等。其中《行事规程》中又详细记述了该校的办学宗旨,学科设置,教职员职责,入学、在学、退学及毕业规定,学生奖惩,教员、教室、运动场、朝会等各项规则,可见当时办学之规范严谨。 1937年,郭氏学校先后有十八个班三百多学生毕业,为了加强日后同学团结,创办了《潍县私立郭氏励新小学同学会三周年纪念刊》。该刊征集了毕业同学的作品、历年毕(肄)业同学录,并留存了当时的合影照片,这些珍贵的档案,充分展示了当时郭氏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教学之规范严谨。 陈氏: 战争年代也未停课 1921年,陈启之在潍县城内松园子街家中创办陈氏学校,1922年2月成立陈氏私立国民学校并设高等小学校,设立学校董事会。1924年改行新制,校名更为陈氏私立小学校,举办学生自治会。1930年春,学校更名为第一学区私立陈氏小学,1931年4月,省教育厅批准学校立案。1932年春,学校创办童子军团,成立一中队,分五小队,共有团员45人。1934年学校更校名为私立陈氏啟幼小学。 关于陈氏学校的史料主要是创刊于1935年的《私立陈氏啟幼小学同学会年刊》(创刊号),目前藏于潍坊市档案馆。这份刊物记录了私立陈氏啟幼小学历年概况、校舍图、校训歌、同学录、发刊辞、同学绘画撰文作品等;又有年会成立始末,年会组织简章、报告、决议事项、收支款项等事项。 陈氏学校创办之后,一直坚持教学工作,全体教职工孜孜不倦,即便到了条件十分艰苦的战争年代,学校也尽量维持教学秩序。关于陈氏学校的坚韧精神有这样的轶事:1926年秋,直鲁军第三军来到潍县,分别住在各个学校,陈氏学校也同样被占用了。然而学校工作并未因此停滞,不惜借房办学继续坚持。正因如此,陈氏学校在潍县受到各界重视,当时国民党陆军第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陆军第八十一师军需处长张绍骞、潍县县长历文礼、潍县教育督学商会会长等军政社会各界政要名流都为《私立陈氏啟幼小学同学会年刊》题词祝贺,彰显了当时陈氏学校办学地位。 本报记者 薛静 实习生张潇文 (本文相关史料由潍坊市档案馆提供)
◤1925年出版的《郭氏学校十五年概况》
◥私立陈氏啟幼小学校训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