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清理退出 一手抓治理重生 |
昌邑有的放矢让“僵尸企业”二次腾飞 |
|
|
本报讯 (记者张传亮 通讯员王鲁兵 翟世强)日前,原本被列入“僵尸企业”名单的潍坊奥通药业通过与上市公司江西富祥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的成功“手术”,投资10亿元建设抗感染药物中间体原料药项目,迸发出新的发展活力,去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67万元、利税600万元。昌邑市针对“僵尸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低、扰乱市场秩序、易引发金融风险等问题,通过精准把脉找病症、精准施策解难题、统筹兼顾求共赢,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实现企业的“二次腾飞”,助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 “精准把脉”确保摸清“企业病症”。该市将昌邑滨海开发区作为处置“僵尸企业”的主战场,成立由开发区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僵尸企业”处置领导小组,抽调懂经济、懂法律、懂金融的业务骨干从事“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同时,制定出台《“僵尸企业”处置工作方案》,协调法院、经信、金融、税务、供电等部门建立“僵尸企业”信息共享机制和甄别机制,对开发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开展全方位、立体化“体检”,确保摸底调查准确详实,直击问题企业“病灶”。去年以来,他们先后查阅相关企业合同、档案340余卷,实地开展企业调研50余次,举行政银企多方协商会谈68次,在累计落户的161个项目中,共排查梳理出圈而未建、效益低下、亏损停产等各类“僵尸企业”31家,并建成“僵尸企业”项目数据库,为解决处置问题提供“大数据”支撑。 “精准施策”确保治疗“药到病除”。围绕“资源能活化、税收不减少、职工少下岗”的目标,该市坚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聘请专门机构为企业把脉问诊,引导其加快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档次。针对不同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该市采取“一企一策”的解决方案,通过产权转让、资产置换等方式,定期开展二次精准招商,引进产业链龙头企业和关联企业对仍有资源、有空间的企业嫁接改造、兼并重组;对上级明令淘汰、严重资不抵债、无重整价值和可能性的“僵尸企业”予以坚决退出,并通过托管、置换等过渡办法,将企业纳入“僵尸企业”项目库集中管理,新落户项目必须优先选择项目库所在地块落户,最大限度盘活闲置存量资产。目前,该开发区已有15家“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焕发了新活力,博斯腾醇业、鼎韵木屋、新利化工、孚美新能源等9家企业腾退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涅槃重生”确保实现“多方共赢”。潍坊蓝海环境保护有限公司通过与国内领军、专业从事废物管理和环境服务的上市公司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并新上投资6亿元的工业废物处理及固废处置中心项目,资金实力和技术支撑得到质的提升。该市通过处置“僵尸企业”,腾出盘活土地2026.4亩,实现“嫁接”上市企业4家,“柔性”引进人才团队、科研团队10家。同时,把妥善安置职工作为解决“僵尸企业”问题的重要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转岗职工参加订单式、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技能水平,使转岗职工变为再就业的“香饽饽”、生力军。去年以来,仅昌邑滨海开发区就妥善安置职工1500余人,帮助重新上岗1200余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