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作风让农民持续增收 |
——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打造农业品牌纪实 |
|
□本报记者 王晓丽
初夏时节,瓜果飘香。在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柏台村,西瓜地里一派忙碌的景象,村民们正在忙着往车上装西瓜,前来贩瓜的车辆在地头排起了长龙。“刚过‘五一’,我们就忙起来了。今年西瓜价格好,一天一个价,今天批发价格到了2元,还供不应求。”村支书李玉龙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老百姓为何如此高兴?这缘于好作风。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新喜说:“好作风,就是要让农民增收致富,我们在一线,在田间地头锤炼干部作风,铺下身子,全天候靠上,为群众排忧解难,当好他们的‘店小二’。” 柏台村地处潍河、汶河之间,水质优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该村有30多年的西瓜种植经验,种植面积达到1500多亩。为更好引领发展,街道组织村里成立合作社,实行“党支部+合作社”生产模式,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规模化发展,让农民“抱团”增收。不仅如此,“柏台西瓜”还辐射带动周边小庄科、付家庄科等几个村庄,目前,街道西瓜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收获季节,客商云集,订单纷至沓来,规模效益初显。 好销路源于过硬的品质。为统一西瓜的质量,街道成立了技术组,下村入户,将西瓜种植的最新技术传递给村民,党支部带头,推广使用新技术。在种植过程中,柏台西瓜严格遵循绿色标准,为保证口感,全部使用土肥和豆粕等有机肥,采用生物和物理方法除虫,采摘半月前断水集糖分,成熟的柏台西瓜平均甜度达到13%以上,是西瓜中的上品。 种植中遇到问题怎么办?黄旗堡街道给出的答案是:群众动嘴,干部跑腿。“西瓜苗很娇弱,种植中遇到炭疽病、蔓枯病,打个电话,街道上的技术员就会过来给我们诊断。”种植户李继奎告诉记者,“现在干部就是好,群众事情帮着跑。” 规模上去了,产量上去了,销售渠道成了重中之重。街道在现有的合作社、蔬菜批发市场等传统销售平台的基础上,大力倡导“互联网+现代农业”营销新模式,鼓励、引导农民发展在线交易,并做好农超对接,切实解决“卖难”问题。 向科学要发展、向品牌要效益。在黄旗堡街道,像“柏台西瓜”一样,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走品牌化道路。半截楼“杞王”葡萄、逄王“一品”西红柿、田东“玻璃翠”芹菜……目前,街道有辣椒、山药、韭菜、西红柿、马铃薯5个有机认证产品,西瓜、芦笋2个无公害认证产品,通过“三品”认证的果蔬种植基地面积达到3万多亩,占农产品种植总面积的68.5%。 “干部,顾名思义,是干出来的,作为基层干部,就是要实干担当,实中显作风,干中出成果。”刘新喜说。今年以来,黄旗堡街道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推动干部进村入户,深入一线比作风,比效能,比作为,做到“知民情,情况在一线了解;解民忧,问题在一线解决;暖民心,感情在一线交融;听民意,干部在一线考评”,真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