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商务之窗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中新合作旗舰 开放发展典范
崛起一座产业新城
唤醒企业发展核心动能
2017年08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漕河泾开发区:
唤醒企业发展核心动能
  漕河泾开发区掠影




  不久前,照明行业的巨头飞利浦公布了新一代智能照明互联系统,在其构想的“2030智慧城市”中,道路照明系统能够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重要的传感器节点。而上述智能照明系统的研发,大部分都在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内完成。
  2005年,飞利浦创新科技园落户漕河泾开发区,十余年后的今天,飞利浦照明在大中华区的核心研发项目几乎都诞生于此,公司的产业架构也从传统的灯具制造,向智能照明、物联网等新科技领域拓展。
  在漕河泾开发区,还有许多像飞利浦这样的“行业龙头”,与开发区一起摸索产业转型与升级。作为产业推动者和优势资源整合者,漕河泾开发区在过去30年间持续唤醒企业发展核心动能,保持产业升级,走在了开发区供给侧改革的前列。
坚持与企业“共建共创”
  漕河泾开发区始建于1984年,1988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初始规划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目前规划面积为14.28平方公里。2015年和2016年,默沙东和强生的中国总部相继在漕河泾“安家”。
  但一开始,漕河泾开发区的园区产品也曾经历过不符合跨国公司要求被“拒绝”的情况。由于大企业的办公、研发设备早就趋于小型化,同样空间能容纳更多设备,因此用电量也随之上升,一些企业对供电的要求是每平方米120瓦,但几年前漕河泾开发区最好的办公楼也只能做到每平方米80瓦。于是,开发区便想办法把一批商务楼的单位供电量统统提高到120瓦,使“办公空间”这个最基础但使用最频繁的园区产品,能够迅速跟上跨国公司的需求。
  除了能够灵活调整园区产品供给,漕河泾开发区对选择企业进驻也有自己的哲学。上世纪90年代,曾有一家非常知名的国际餐饮巨头想在开发区建厂,但最后却被婉拒,哪怕这一举动意味着失掉一笔大额投资。当时的开发区已经意识到,新技术研发的核心即将从传统制造业向更广阔的新兴产业转移,而漕河泾开发区的未来将属于这些能够与园区“共建共创”的产业。
  “引进企业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成为漕河泾开发区引领区域产业发展一以贯之的开发理念,也是漕河泾开发区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配置、政策有效落地、产业有序导入和增强产业竞争力的秘诀。
坚持园区公司化运作
  能够坚持对产业的把控,还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园区软硬件环境,漕河泾开发区这份“灵动”,得益于从创立之初坚持至今的公司化运作。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成立于1988年7月,目前上海最大的园区平台企业临港集团正是脱胎于漕河泾开发公司。与当时全国各地开发区普遍采用的“管委会+开发公司”模式不同,漕河泾开发区发展总公司从一开始就以地方立法确立公司化运营机制,由开发区公司主导园区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协调和服务,行使部分管理职能。
  如今,漕河泾开发区内已经聚集了3600余家中外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服务机构。其中,81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此共设立了132家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支柱,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环保新能源、汽车研发配套为重点,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5+1”产业集群框架。
  同时,开发区将服务企业和园区“居民”作为园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漕河泾开发区不少企业女性员工占比较高,于是近年来开发区新建商务楼都关注女性员工的需求配套,如适当增加洗手间面积,从细微处让企业员工有更好的办公环境。园区的绿化企业在过去30年中从“安”字辈变为“绿”字辈,如今都成为了“生”字辈,折射的正是从重视安保基础设施到园区绿化,再到讲求生态环境的观念变革。在不断提升园区服务标准的同时,漕河泾开发区也在凝神蓄力,充实园区品牌的价值。
坚持双创二十载
  漕河泾开发区东侧至西侧4公里的路程中可以偶遇谷歌中国开发者社区、微软创投加速器以及腾讯创业基地、可可空间等国内外知名众创空间。
  制造业起家的开发区,在众创空间发展方面毫不逊色。据了解,漕河泾科技创业中心拥有20余年历史,眼下已经建立起包括科创苗圃、大学生双创园、孵化器、加速器在内接力式的创新创业生态,2010年被亚洲企业孵化器协会评选为“亚洲最佳企业孵化器”,孵化企业累计已近1700家。
  与此同时,开发区还集聚了130余家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涵盖律所、评估机构、专利运营公司、创业投融资机构等,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上海双创服务体系最完备的区域之一。
  位于漕河泾国际孵化联合体底楼的咖啡馆是众多工程师、创业者的最爱,老板迈克却是一位来自香港的硬件工程师。他的职业看似和漕河泾开发区八竿子打不着,在开发区却有好几座“大本营”,对他来说,如果哪天想重拾老本行或是再创业,眼前就有一切现成资源。
  在联合体的四、五楼,各种颜色标记的办公室、会议室正虚位以待。去年夏季,美国硅谷最知名的孵化器Founders Space和澳大利亚最大的孵化器Fishburners相继落户,今年德国黑森州等地的国际孵化器也将陆续进驻,在这里一同打造漕河泾开发区的“国际双向孵化平台”。
坚持品牌模式输出
  率先“起跑”发展国际性创新创业的漕河泾开发区,不仅早早迈入新的产业生命周期,更确保了园区一直走在产业升级浪潮的前列。
  自去年10月正式运营到今年4月,漕河泾国际孵化联合体共有27家国内外团队入驻。秉承着漕河泾开发区“贵精不贵多”“选对不选贵”的原则,联合体项目数量不多,但皆为成熟团队,创始人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海归或辞职创业的高管。不同于急需启动资金和政策优惠的新人团队,成熟创业者更关注所处产业的未来前景,这恰恰与开发区聚焦产业升级的目标一致。
  近年来,漕河泾开发区陆续在上海设立了松江、临港、外高桥、康桥、南桥等分园区,同时在浙江海宁、江苏盐城、贵州遵义设立了三个全国分区。漕河泾开发区还率先与徐汇区达成“区区合作”协议,在华泾镇建立园中园,引入500强企业延峰伟世通、总部型企业瓦克化学以及天合亚太、韩泰轮胎等行业领先企业。
  一系列品牌输出的大动作,既为原本面积不占优的漕河泾开发区拓展了空间,还帮助不断壮大的企业将生产制造、加工等传统产业向分园区转移,在开发区本部则凝聚创新研发力量、专注核心产业。2016年漕河泾开发区园区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933亿元,其中三产收入2133亿元,同比上升18.7%,第三产业增幅连续多年远超第二产业增幅,开发区公司也从一个园区开发者,真正成为品牌经营者和产业推动者。
  从开发区产业转型,到园区形态转型,再到如今开发区公司的功能转型,漕河泾开发区用三十年始终如一的坚持,完成了“三个转型升级”,也用润物细无声的品质提升,打造出了一张值得上海骄傲的开发区名片。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