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秋
聂家庄、朝南门儿、家家户户捏泥人,泥老虎、皮猴子儿、只有这个会叫的……当年高密聂家庄泥塑红火时候,这首童谣传遍整个山东半岛。 泥老虎嘛,很多地方有,但除了聂家庄,都不会叫。后来,即便是学着会叫了,也不是那个味儿。说起这,聂华轩就忍不住想笑。 泥老虎会叫,稀罕。叫起来还各不一样,一大堆“叫虎”摆在一起,聂华轩的货一下子就被认出来,更稀奇! 凭这一手,聂华轩走街串巷五十多年,没愁过吃穿。他饱经沧桑,纵横交错的脸上遍布着刀刻般印记,也在诉说着那份自豪。 从会爬开始就跟泥巴打交道,到成年开始捏泥老虎为生。他从事这手艺60多年了,也是直到前不久,才知道这传统的泥塑工艺,竟然是频临灭亡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越发珍惜不已。 那年,当国家级传承人的大红绶带,一下子套在他脖子上,他好几天没正经八里的吃饭。老婆子急了,说你是咋的啦?得病了,中邪了。 憋了好半天,他才断断续续地说。不行啊,我得做点什么,不能亏待了这荣耀,要对得起祖宗和政府给得好处。 之后,他召集村里所有干这活的人,跟大家说了自己的想法。咱们不能满足现状,吃饱穿暖应付光景。我觉得要有创新,要大发展,除了平常捏那些传统的叫虎、摇猴、仕女、罗汉、历史戏曲人物、吉祥娃娃外,还要走市场路子。 大家一拍即合。一时间,聂家庄有了一批色彩艳丽、造型优美,还带有现代绘画、雕塑的元素,极为花俏的泥塑产品,纷纷扬扬走上了大街小巷。 奇怪的是,那些新创的产品并不被看好,国内国外,天南海北的人们还是喜欢那些传统的老玩意。新创的产品卖不出去,越积越多,三五年下来,人们的心渐渐凉了。 那年,聂华轩去深圳文博会参展,碰到一个北京来的专家。说起话来,把他的想法和做法,全盘托出。 专家沉思了良久。我认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原汁原味的传承,因为它里面承载着是人们对当地民俗风情,过去生活经历的一种怀念,你们这种创新,是否是走错了路呢? 老聂也很郁闷,怎么会错了呢。难道老辈上的东西,就不能有丝毫改变了? 专家随聂华轩来到他摊位上,却被新创作的“农家乐”那个泥塑作品吸引住了。一男一女两顽童,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绚丽多彩、造型夸张,两人吃力抬着一个大挎篮,里面堆满了瓜果梨桃等当地农产品,满脸喜庆。 这个好啊,用传统手法技巧,色彩形式,表现现实生活。我觉得它不离大谱,会受欢迎的。 老聂乐了。那本是他看到孙子辈上玩耍,随手捏的一个雏形,不想还被专家肯定。 可是,这得自己一个一个地捏,不能用模具批量生产,难成规模呀。 手工艺,讲究的就是精细制作,不可复制性。真正要想批量生产,搞成产业化,你那就不是非遗作品了。专家态度口气很硬,很坚决。 聂华轩似乎悟到了什么。回家后,再次召集了村里几个能工巧手,一起研究了好长时间。随后,以当地民俗风情,反映生动现实生活的上百种泥塑作品应运而生,销路也慢慢展开。 老聂很满意了,此后整天闷在屋里,专心创作,不问世事。直到那一天,儿子聂晓虎做得“泥小虎”盖过他的风头,红透半边天,爷俩展开了一番论战。 “泥小虎”是一个憨态可掬、色彩明丽的卡通形象。它一反传统叫虎单一面孔,表情十分丰富,时而嬉笑,时而呆萌,让人爱不释手,浑身洋溢着时代气息。 你这是弄了个什么东西。聂华轩有点恼。 爹,这是我们团队精心研制的,过去那些太古板,现代人看不来。你看,我给它设计了几十款卡通表情包,再加上本地的一些乡音俗语,像:它娇憨时打招呼“吃饭了没”;啃着西瓜大喊“害饥困了”;有时还会躺在地上大哭表示委屈…… 这些“泥小虎”表情包,能让咱们泥老虎活起来了。用过的网站、微信、QQ上点击率直线上升,估计很快就会火遍全国。下一步,我还想专门为它制作一部动漫游戏,来个“火上浇油”。 你胡闹,这不是破坏咱们传统工艺,败坏祖辈上的手艺嘛!你这败家子。 谁说它们是非遗作品的,我这是文化创意产品,跟你那是两码事。望着父亲涨红的双眼,聂晓虎一脸坏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