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治理”撑起“大平安” |
——奎文区东关街道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
|
□本报记者 王晓丽 通讯员 徐浩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异常繁杂,而居民往往“不想被管着”,这一矛盾如何化解? 问题倒逼改革。奎文区东关街道积极探索,牢牢抓住“事要解决”这个根本,全面压实“微责任”、创新“微模式”、实施“微化解”、办好“微实事”,形成了指挥有力、运转灵活、反应快捷、群众满意的“大综治”格局,先后荣获全国法治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创新“微模式”,网格化让服务更精细 走进东关街道苇湾社区服务中心,墙上电子显示屏上的“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注明了每栋楼、每个片区的网格员,谁家归哪个网格员服务一目了然。 “我们提升社区二级网格,探索实行‘1+N’人员配备模式,在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N名网格协管员,分别负责服务200户左右家庭。”指着网格图,街道分管负责人戴洪江介绍说,网格员承担网格内联系群众、摸清群众、掌握信息、排除隐患、解决问题、维护稳定等多项职责。“一个网格员还是党建服务员、便民服务员、走访服务员、宣传服务员、自治服务员,起到‘五大员’的作用,开展工作也方便多了。”戴洪江说。 社区“微治理”,群众唱主角。依托网格化,他们规划打造了东关街道矛盾调解中心,在9个社区健全完善“一站五室”,实现了调解工作全覆盖。同时,建立了警民联调、律师参与调解、信访听证“三项机制”并专门建设了品牌调解室。 “底数”摸清了,服务也好开展了,居民也乐见了。家住中学街社区的独居老人赵大爷赞不绝口:“网格员每两天就来一次,俺要有个啥急事打个电话随叫随到。” 压实“微责任”,全覆盖让百姓更放心 东关街道探索多元化的治理路径,构建“三纵三横”治理模式,压实“微责任”。纵向上成立东关巡防大队、社区巡防中队、网格巡察队“三级组织”。横向上组建小区专业巡逻队、商圈反扒队、内部单位物管安保队“三支队伍”。由点到面,不断强化责任,配强力量。落实基层工作日制度,深入社区、走访居民,排查矛盾,解决问题。明确把综治维稳工作纳入“四重一线”范畴,对成绩突出的干部重点培养、优先使用。 “微责任”使政务管理更具准确性、时效性、便捷性,也为群众和干部之间架设了一座无缝沟通的桥梁。 办好“微实事”,新作为让基层更和谐 基层“微小事”,事事关人心。东关街道积极回应民生诉求,每年选定群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十大民生工程”,压茬推进。 前不久,投资7000多万元,历经两年之久的苇湾小区改造完成,社区文化广场、停车场、便民市场、充电桩等综合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棚改拆迁关乎百姓切身利益。东关街道主动担当,依法作为,老体育场片区房屋征收仅用1个月时间,309户全部完成签约。大力推行“由民做主”模式,顺利攻克了8年未解决的福音小区阳光变电站改造项目。在老市委片区房屋征收中,坚持把依法征收作为基本准绳,阳光拆迁,全过程公开公示,以政策的透明性促进征收工作顺利开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