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少平
近日,山东工业技师学院选手袁强,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办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一举夺得工业控制项目金牌。这是潍坊市首个世界技能大赛金牌,也实现了山东省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零”的突破。——袁强成功了!一时间,舆论热议,群情振奋。 袁强虽是个例,但其成功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 今年才20岁的袁强,个子不高,身材瘦弱,面色白净,看起来还有些腼腆。就读山东工业技师学院之前,是一名来自坊子农村的初中毕业生。当中考落榜,不得已走进技师学院大门时,袁强没有灰心,而是开始发奋学习和苦练技能。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至参加本次世界技能大赛时,袁强已经在国内外16场大小赛事中经受了磨炼。应该说,正是由于袁强的刻苦学习和不懈努力,他才有了今天的成功。当然,袁强成功的背后也离不开专家团队、教练团队和保障团队的支持。也正是因为袁强的成功,才有了山东在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零”的突破,才有了国家为之光荣、家乡为之自豪、亲人为之骄傲、个人为之荣耀的今天。除此之处,袁强的成功还能说明什么呢?笔者认为,至少可以说明两点: 袁强的成功告诉我们,高考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把上高中、考大学看作孩子的唯一出路,而袁强的成功实践再次向我们证明,高考绝对不是个人成才的唯一途径,更不能用高考这一个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孩子,“一技在手”也能成就最好的自己。作为家长,必须把注意力从关注孩子的分数,转移到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孩子适合干什么就让他(她)干什么,孩子兴趣是什么就让他(她)学什么,切忌强按牛头喝水,做那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孩子即使是中考失败了,人生的路还很长,读职业学校,学专业技能,人生同样会出彩。 潍坊作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目前已经探索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升专科、读本科,甚至还可以读研究生;中职的学生经申请和考核,可以转入普通高中就读;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也可以转入职业学校学习技能。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深刻变革,无疑为那些中考落榜学子提供了更多继续成长的可能。有如此便利的“立交桥”,为何还要挤高考这根“独木桥”呢? 袁强的成功还告诉我们,技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护身法宝。 过去常讲“一招鲜吃遍天”“技多不压身”,说的都是拥有一技之长方能在世间生存的重要性。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鄙视技能、瞧不起技工已经固化为很多人的思维模式。这种错误认识必须改变。 当前,我国正阔步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征程。新时代新征程,不仅需要大批的科学家、思想者,更需要众多的工程师和技能人才,因为他们能够为社会提供必不可少的产品和服务。尤其是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机器人将取代更多传统劳动力,需要更多懂得维修机器人和更新机器人程序的高技术工人。在这样一个生活日益智能化的社会,任何一个行业都离不开技能和技术的支撑。即使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大学毕业生,多掌握一些技能,哪怕是生活技能,无论是对自身发展还是自我生存都是不错的选择。 时代呼唤大国工匠,社会需要工匠精神。随着我国“制造强国”步伐的不断加快,需要千千万万个像袁强这样的高技能人才。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努力营造“崇尚技能、学习技能、创新技能”的社会氛围,创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政策环境,才能成长起来一批又一批经济社会急需的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 作者系潍坊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