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引来甘泉解民忧
在维修一线“摸爬滚打”的保全班长
让孩子在自主游戏中生长
务实做教育 献策促发展
山水之城落墨文化重彩
2017年12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引来甘泉解民忧
——记青州市九宫台村的吃水史



  □本报记者 孙希明
  寒冬的清晨,青州市庙子镇九宫台村的刘新昌老人吃过饭,跟往常一样走到村东北角的深水井边,关注工程进展。自从村里第一眼深水井出水以来,刘新昌和几位村民每天都怀着激动的心情聚集到这里——打井成功,意味着村里将终结人畜吃水难这个“天大的问题”。
  “那个水池是上世纪60年代建的,乡亲们都喝里面的水。”指着深水井正前方一个水泥池子,刘新昌说,那时为了吃水,集体组织乡亲们出工出力,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建起水池,一是储存山上淌下来的泉水,二是蓄积雨水。“泉水和雨水从山上下来,夹杂着牛羊粪,大伙硬着头皮喝。”刘新昌一副不堪回首的表情。
  后来又有了水窖,村民对水池的依赖度降低。九宫台村党支部书记刘本军家里也用过水窖,他说:“为了饮水方便,人们在家里建水窖,用水泥、石头砌起来,底下浇上混凝土防渗。下大雨时用舀子、水桶拦蓄雨水,倒进水窖储存,或者挑着水桶、蹬着三轮车到外面拉水。有的人家存水不够用,困难时向左邻右舍借水,现在想来怪可笑的。”
  为什么没打井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刘新昌解释,这里地下都是石头,无法打井,他们曾尝试过人工推拉机器打井,结果不但没打出水,因安全设施不到位,还造成了人员伤亡,从此大伙再不敢讨论打井的事。“大约在2008年,地方政府实施联村供水工程,自来水管道铺进了九宫台村,但受供水经济实力等种种因素影响,并且在如何打井出水等技术性难题上,心里根本没底。”刘本军非常无奈。
  全国上下实施的脱贫攻坚工程,让这个为水纠结的村庄看到了曙光。今年,市安监局结对帮扶九宫台村,第一书记贾玉安半月时间走访了全村182户家庭,发现群众反映最多的是缺水,呼声最迫切的是打井。“我们邀请省市地质、水利等单位专家进村‘会诊’,经勘察和论证,最终在村西北角选定了打井点,测算出水深度在360至380米之间。”贾玉安说,市安监局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多次到村调研,召开党组、领导班子会议,发动潍焦集团、弘润石化等企业奉献爱心,筹集打井资金50余万元。包村工作组指导村“两委”班子召开全体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全体村民大会,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程序,将打井立项、预算、程序等全部公开,确保好事办好。
  5月28日,现代化的打井机械进驻九宫台村,揭开了打第一眼深水井的序幕。9月份,在施工一百多天、机器钻头下探370多米后,清澈的井水顺着水管汩汩而出,现场守候的村民和贾玉安等按捺不住激动心情,大声欢呼,相互拥抱。
  “当初论证时,我们和村‘两委’对能否打出水都没有把握,只有一线可能。为了解决群众吃水难题,我们以敢担当的态度闯了一把。如今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贾玉安激动地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深水井打成后,乡亲们不但吃水有了保障,农田灌溉条件也得到改善,为增收创造了条件。下步我们针对村里实际,再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扶志、扶智的工作。”
  采访结束,记者准备返程。刘新昌、刘本军等几个人依旧站在水井旁,在寒风中不愿离去。苦盼多年,甘泉终现,那种感受惟有他们刻骨铭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