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树华
香港,原为一无名的天然小港湾、小村落,宋元时期隶属广东东莞,明朝开始成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被人们称为香港。人们都知道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是我们国家的特别行政区,但对香港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的细节知之并不多。笔者今次赴港,就一些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和细微之处做了深入考察探究,略作归纳整理,以期让大家更全面细致地了解香港。 香港人长寿之谜 香港人寿命长是众所周知的,据香港卫生署公布的数据显示:香港人平均寿命为女86.7岁、男81.1岁,是名符其实的世界之最。许多人80岁、90岁甚至100岁,仍然保持健康和活力。那么香港人为什么长寿呢?谜底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 喜煲汤。香港人的饮食独具特色,十分注重饮食养生,以煲汤、海鲜、点心、米饭等清淡食物为主,烹调主要是采取蒸煮的方式,尽可能保持食物本身的鲜美,让营养不被破坏。香港人特别喜欢煲汤,用各种肉类、海鲜加入中药材慢火熬煮而成,几乎是天天顿顿喝汤,家家户户如此,男女老少皆宜。香港人煲汤是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需要、喜好而不断调整煲汤内容和相关中草药,使煲汤具备春夏清心去火、秋冬滋补润燥的功能,既适应当地潮热气候,又具有很好的调理保健作用。香港人煲汤很讲究,用什么食材、加什么中药、煲多长时间,都不是随意的,都有严格的要求。他们无论是煲汤,还是其它食物,都十分注重时令和鲜活,蔬菜、海鲜很少过夜,鸡鸭鱼肉现场宰杀。香港人做菜从来不添加味素等调味品,餐馆也都以此来标榜。正因如此,香港中药铺满街都是,鲜活市场样样齐全,包括猪肉也是以进口活猪为主。 心态好。香港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多元文化社会融合度也很高,各行其事心安理得。多数人比较容易满足,有地方住,能维持基本生活就心满意足。人们一定认为,香港的市场化程度高,竞争压力大,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作为普通百姓竞争压力并不大,工作生活都很从容,特别是香港回归之后,社会稳定、经济没有大起落,就业压力也不大。香港人还喜欢喝茶,早茶、午茶、晚茶都有,叫喝茶,实际上并不是单纯喝茶,还有点心、小菜等,是一种休闲餐饮方式。一些老年人,早上到酒楼茶楼,一张报纸、一份早茶,吃到中午,既吃饭、又消暑、还解闷,好不惬意,是真正的享受生活。许多老年人选择活到老干到老。我们看到酒店的服务员好多都是老头、老太太,他们不仅十分认真,任劳任怨,而且心态很好,工作并快乐着。香港的一些企业家80多岁还在干的人很多。半岛酒店的老板已经80多岁了,记者问他何时交班,他说我爹94岁去世,去世的头一天还在上班。意思非常明了。 重保健。香港寸土寸金,不像内地有那么多广场、空地可以跑步散步、跳广场舞,但香港人注重健身,不仅有意识而且有行动,锻炼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因地、因时、因人而宜,不讲形式、注重实效。香港的医疗保障体系很健全,已经形成了以全民保障为宗旨的公共医疗体系和以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自费服务体系,实现双层保障,既让大众能够看得起病、住得起院、买得起药、治得好病,又让特殊群体可以自由选择更具个性、更高质量、更加舒适的服务。他们不是有病才治,而是靠预防保健做到治未病,绝不过度治疗。当然,香港的医疗技术也很先进,融会了中西方的先进医疗技术,中医很发达,西医也很发达。香港的养老服务已经走在了前列,最新数据显示,香港717万人,养老院竟有3000家以上,还有300家可供老年人休闲娱乐的老人院。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香港的畅通之道 香港的人口密度、汽车保有量、外来人员堪称世界之最,但城市不堵车,也为世界瞩目。一些城市去学习只是看到了现象,知其一不知其二,而没有从深处实处细处探讨事情的本质。实际上,香港不堵车的根源在于他们的交通体系是一套非常科学的系统工程。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挺有意思,与内地也不太一样,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把地下的地铁和地面的道路建好,再搞城市片区的组团式开发,这样无论老城区还是新城区,大家通勤和出行都离公共交通很近,也很方便,多数人出行都不选择开车。所以,尽管香港人都集中居住在面积仅占全港30%的维多利亚港两侧和香港岛,但不堵车。 香港的交通是立体的,一般三层,地下轨道交通、地面道路交通、空中廊桥,上下连通,四通八达。这次我们参加山东香港周活动发现,香港的多数天桥不仅彼此相连,而且还与邻近的写字楼、购物中心或居民楼相通,行人多是经过廊桥通达,既提高了行人的出行速度,也降低了出行风险。地面道路多是汽车,除旅游景点和大型公共场所外,路面基本看不到行人。地铁频次很高,一班开走又来一班,根本不需要等。这实际上也是系统工程。 城区路网密度高,是香港路窄但不堵的重要因素。不像内地城市有许多深宅大院,无论行政机构、商务办公还是住宅,路网不仅很密,而且相互之间互联互通,规划设计科学合理。 香港的交通组织是非常科学严谨的,在城区除了主要街道,其它都是单行道,只要顺行就能到达目的地。信号灯设置也不是随意的,是利用大数据对不同路段、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计算出来的。违章处罚是相当严厉的,既罚款又扣分还入刑。香港的交通法规规定,不遵守交警指挥或交通指示灯、不使用斑马线过马路、穿越翻越路边围栏和中央分离带,均为违法,最高可罚款2000港元。开车闯红灯、越线、超速、违章超车都要对驾驶人既罚款又扣分,直到吊销驾照。像酒后驾驶等危险驾驶,将被起诉,最高可判处监禁3年,罚款2.5万港元。引致他人死亡,最高可入刑10年。严厉的法规、严格的执法,唤起了人们对规则的敬畏,带来了井然有序的交通。 现在,香港交通文明已融入每个人的血液中。身在其中基本没有遇到过司机加塞情况,也很少能听到刺耳的鸣笛声。人享有最高路权,行人过马路,除了面前的绿灯,其它方向全是红灯,机动车远远停靠,静候行人通过。即使没有信号灯的路口,哪怕只有一个人过马路,机动车也会在斑马线前停下,静静礼让行人。行人也不会恣意过马路或闯红灯,即使误了飞机,也要走斑马线。这都是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也是绅士风度的体现。 香港的繁荣之路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封面以“香港之死”为题,预测香港“回归”后将不再繁荣。该文一时间成为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唱衰”香港的样本。然而,香港持续繁荣的事实却让曾经的“预言”变得十分荒谬。我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功的必备条件,香港正是靠这三方面的集合效应,才保持了持续繁荣。 香港的“天时”,根本上是国家赋予的特殊制度和政策。小平同志早就说过:“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纵观近代以来香港发展的历史,无不与祖国的支持紧密相联。除了抗战时期,大量资本、人才和劳动力为避险而涌入香港,形成了纺织、金融和零售百货三大经济支柱外,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直至现在,香港都享有比内地特殊的制度和政策。放眼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统一在“一国”之内,然而在香港却实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至今保持不变,原有法律基本保持不变,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在香港,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衣和食的费用都相当低廉,原因是有内地质优价廉的服装和农产品供应。十倍于内地的住和两倍于内地的行,主要是针对香港以外的人,特别是内地游客,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内地访港游客,催生了人人皆知的购物天堂,为营商者带来了无限商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功应对,香港发展的每一步关键时刻,都有中央政府“挺港”的身影。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深港通”等先行先试政策、珠港澳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这种“天时”优势的最好体现,更预示着香港有未来。 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独特地缘优势,让香港占尽了“地利”。香港人很好利用了这一优势,自19世纪开埠以来,就定位为“自由贸易港”,在东亚地区一度成为生产、融资、贸易中心。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有意保留香港这块“殖民地”,让其成为中国大陆与外界进行资本、货物、信息沟通与交换的便利通道,更加强化了香港的重要经济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香港担当起了引进来、走出去的桥梁角色,既引导内地企业走向世界,又协助外资企业进入内地开拓庞大的市场,尤其是内地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让内地和香港的优势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时至今日,香港仍然是内地最大外资来源地,是内地最大的境外融资平台,是内地对外投资的首要目的地,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心。回归后,香港的许多事情已经或正在改变,但其内在的、基础的、核心的并没有变,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香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优势更加明显,前景更加美好。 香港人强烈的机遇意识,执着的创新精神和娴熟的市场本领,成就了香港的“人和”。从小渔村到自由港,从港口贸易到工业生产,从制造业主导到向服务业转型,港人总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顺势而为实现经济腾飞。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老辈人形成的敬业合作创新精神,在新生代身上充分体现了出来。改革开放前许多优秀的香港企业家抱团在海外打拼,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开放后,他们及时转移到内地,不仅自身收获了成功,而且给内地输送了许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让内地大批企业受益。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内地“双创”大潮吸引,前往内地求学、实习、就业、创业。香港科技大学的汪滔在攻读硕士学位时,就与两位同学一起,到深圳创办了大疆科技创新公司,专门从事无人机的研发和生产,一举成为雄霸全球的无人机制造商,目前拥资逾300亿,今年销售额也将超过300亿元。更有每年万余宗“港女北嫁”跨境喜结连理。香港人对市场动向感觉敏锐,加之原已习惯了的市场生活方式,无论什么人,在什么岗位上,从事什么职业,都是这个方面的专才,他们的市场能力远远超过了内地人。正是因为他们具备了这样的本领和素质,才有深圳前湾新区15平方公里15万人的规划中,为港人预备了10万个岗位的蓝图和愿景。 (转载自2017年12月1日《国际商报》)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