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合力 大建设 大拓展 大深化 |
滨海区奋力开创法治宣传工作新局面 |
|
|
□本报记者 邵光耀 在2017年潍坊市社会治安群众满意度电话访问调查中,滨海区司法行政工作群众满意度达到99.09%。近年来,滨海区充分整合各部门各单位法治宣传资源,着力培育普法精品,以“四大”实现“四新”,力求提升法治宣传覆盖率和实效性,促使“法治”在干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工作“大合力”,形成法治宣传新格局。制定出台“谁执法谁普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推动法治宣传工作由普法办“独唱”变为全区各部门单位的“合唱”。各部门各单位按“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充分利用楼宇电视、电子屏幕、宣传栏等平台,向全社会宣传和普及业务领域法律知识。结合“12·4”全国法治宣传日及行业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主题活动,扎实开展系列活动,组织宣传队伍,走上街道、走入村居、走进车间,深入开展宪法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让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到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在原有的52支普法讲师团、26支普法志愿者队伍和9个中小学“法治校长”队伍基础上,着力推动法治宣传队伍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互为补充、充分融合”的法治宣传网格体系。在横向上,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均建立了普法领导小组,明确至少一名普法联络员、一名信息报送员,形成以街道、区直各部门各单位为单元的横向法治宣传网格,加强对主管领域、辖区法治宣传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在纵向上,以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依托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推动建成区、街道(园区)、村居(企业)法治宣传网格,并将组织体系建设延伸到村小组、单元楼,形成纵向全覆盖的法治宣传网格。建立目标考核、满意度测评等评审机制,将各网格法治宣传工作纳入到各类考核、督查中,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阵地“大建设”,开拓法治宣传新模式。滨海区普法办以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设计理念,打造了“潍坊滨海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基地总面积2000平方米,集法治宣传、警示教育、普法学习等功能于一体,分法治宣传教育、青少年法治教育上下两层,突出“海韵盐魂”特色文化,采用图文、声光电等展示方法,以科技手段融入体验式、互动式普法,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寓教于景、寓教于行。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的新论述、新要求,进一步对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增设了“法治滨海”“法治校园”等展厅。开展“法治学校”“法治单位”创建和“法治先进个人”“法治少年”评选活动,选树、培育典型,通过宣传片、电子展板等形式在相应功能厅予以展示,极大提高了全社会参与法治宣传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形式“大拓展”,搭建法治宣传新载体。以“足不出户即可分享信息、随时随地都能接受教育”为目标,搭建“全天候、全方位”的法治宣传载体。在原有的“潍坊滨海普法”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自媒体的基础上,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利用手机短信普法,每周定期为每位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发送2至4条普法短信。在综治网格员、警务助理等手机APP管理平台设置法治宣传板块,实现了掌上“一键式”普法。以“潍坊滨海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为模型的网上普法展厅目前也已开始建设,建成后,将实现实体展厅网上虚拟展示,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将展厅“装入口袋”。 活动“大深化”,取得校园法治宣传新成果。以“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为着力点,从阵地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动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深入开展。在阵地建设方面,整合资源力量,新建潍坊蓝海学校等5处青少年法治宣传阵地,各中小学均建立了普法教室。在宣传队伍建设方面,建立青少年普法宣讲团和青少年普法志愿者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加大对法治校长履职情况的考核和通报力度,依托法治校长,推动实现青少年法治宣传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以青少年普法需求为目标,放大需求,通过开展“法治学校”创建、“传统文化进校园”“法治少年”评选等活动,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效提升法治宣传实效。在国家关工委、司法部、中央综治办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中,区委政法委被评为“先进单位”,两人获“先进个人”称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