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文化底气 激发文化活力 扮靓文化气韵 |
昌邑以文化“九名”繁荣引领文化名市建设 |
|
|
本报讯 (通讯员王鲁兵 翟世强)清明节前夕,陕西蒲城县六合村百人寻根团奔波千里,到昌邑市围子街道密城村寻根祭祖,并带来“百年移民路 千载秦鲁情”秦鲁民俗文艺汇演。耍龙、舞狮、旗袍秀与秦腔、唢呐、陕北民歌、华阴老腔交相辉映,共同奉献了一场秦鲁民俗文艺盛宴,成为昌邑市掘金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发展新动能的生动写照。该市紧紧围绕潍坊文化名市建设工作要求,以文化“九名”繁荣为总抓手,打好挖掘保护、开发传承、发展创新“三张牌”,推动“文化昌邑”建设迈上新台阶。 打好“保护牌”,锻造文化底气。昌邑历史悠久,文化资源深厚,拥有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古代盐业遗址群等文化古迹,有不可移动文物784处,数量居全省第三位。该市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分类梳理挖掘“九名”资源,用众多的名人、名胜、名事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组织专业人员到下营和卜庄对古盐业遗址和姜泊民居群进行实地调研,摸清文保单位现状,成功申报董家庄遗址、史家庄大屋、李福泽故居等3处文物点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保单位数量增至28处。报送的《“三位一体”乡村文化传统激活与传承创新实践》项目荣获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是潍坊市各县市区唯一获奖单位。昌邑砖雕传承人姜占元、鲁砚技艺传承人孙风海入围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选,“西河大鼓”、“锔艺”、“魏记小磨香油制作工艺”、“玉皇会”、“昌邑传统婚俗”5个项目入选潍坊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不断加码文化“硬实力”。 打好“传承牌”,激发文化活力。该市厚植文化基因,大力推动乡村记忆工程与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充分发挥农村红色资源优势,修缮建设胶北特委旧址、卜庄抗战纪念馆、龙池齐氏家风家训馆、马渠村史馆等传统优秀历史文化展馆,构筑群众精神家园。目前,已建成19个红色文化村史馆,有23个正在规划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200个左右。启动博物馆新馆扩建工程,增设1.5万平方米新馆,新设盐业遗址、碑刻陈列、清代名医等12个主展厅,同时设置影视、学术报告等功能区,为市民提供文化教育、文化休闲等多功能场所。进一步打造“丝绸之乡”文化品牌项目工程,启动恢复“丝绸之乡”文化奖,完善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展陈。目前,博物馆展品布置、配套设施基本准备就绪,“丝绸之乡”文化品牌项目入选潍坊市文化名市建设关键支撑项目,打造出“看得见的乡愁”。 打好“发展牌”,扮靓文化气韵。该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时期昌邑精神,崛起文化发展新高地。今年以来,制定印发《2018年度“魅力昌邑·浓情四季”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方案》,倾力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组织“国学与育儿”公益讲座、青少年“爱昌邑·爱我家”新春诵读会等一系列读书阅读活动,举办“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毛泽东书信墨宝展,给百姓送上丰富的文化“大礼包”。全方位宣传推介,通过高端平台推广昌邑地域特色文化。与中央电视台共同拍摄《远方的家》和《中国影像志·昌邑篇》,专题片《昌邑寻鲜——来自大海的美食》在央视七套播出。编印《文化昌邑》宣传画册,启动拍摄昌邑城市形象宣传片,组织开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提升昌邑知名度。积极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制定印发《文山潍水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方案》,青山秀水旅游度假区、博陆山风景区、“龙乡水韵·千年古村”等景区不断完善提升,潍河70公里生态文化旅游长廊初具规模,不断汲取文化产业发展动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