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英利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景色怡人,寒亭城区东南的浞河岸边,柳条吐绿摇曳。突然一种思绪指使我再次走进了著名风筝年画之乡杨家埠,特意看望了杨洛书老人。 我与杨老认知较早,已有近20个年头。见到杨老很是亲切,他虽是90岁的耄耋老人,脑子还是那样的灵活,思路还是那样的清晰,交流言谈丝毫没有障碍。见到老熟人,他显得很高兴。我们谈话的主题怎么也离不开木版年画。杨老过去的事我大多都知道,作为新闻工作者,这么多年来,我已是采访过他无数次。他在我心目中永远是位善良的老人,执着的老人,融化在木版年画里面的艺术大师。他现在仍然在说,他这一辈子只干木版年画这一件事,只要活着,就不离开年画。 杨洛书是一位让人尊敬的大师,2001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是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乡的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同顺德”画店的第十九代传人。他7岁开始摸刻刀,十四岁开始跟父亲学印木版年画,17岁正式进了年画作坊干活。他勤苦耐劳,干有心计,创造了“刀头具眼,指节灵通”的刻版术。2006年5月20日,杨家埠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杨洛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 看着面前的老人,回顾起他对木版年画的倾情贡献,实在是让人感动和敬佩。“文革”期间,在“破四旧,立四新”的风浪中,杨家埠的大多数年画画板被毁坏,杨洛书于心不忍,疼痛有加,他冒着风险把150余块明清时代的画板精巧包装,埋藏在粪圈的深处,保住了这些珍贵的无价之宝。1993年,杨洛书把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50多块明朝、清朝的年画画板,无偿地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其中就有杨家埠人刻于明朝弘治年间的画板,成为了全国留存最早的木版年画画板之一。几十年来,杨老刻出的木版有1000多套,四五千块板子。看到杨老手指那硕大凸显的骨裸,多年的苦累拼搏都写在这双粗大的手上面。 本来早已是享乐天年的岁数,可杨老仍在干着他终生挚爱的木版年画事业,年已九旬的他仍然是“同顺德”画店的老板,主掌着年画店的生意。 杨老是位很有头脑的人,他不光热爱年画,而且善于年画的创新。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他第一个想到了把年画装订成册。十年前,他刻印了“水浒”一百单八将,装订成册,打开了一个新的年画市场,并把年画画册带到了日本。我当时采写的《中国年画王与一百单八将》一稿,在多处发表,中国文化报也予以刊登。当时杨老就曾说,要在他有生之年刻完四大名著。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杨老的“同顺德”画店里现已有《杨家埠木版年画全集》和《水浒》《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四大名著画册,完成了杨老多年对杨家埠年画推陈出新的一个夙愿。一本200幅的精致年画册,能卖到800元,很有收藏价值。面对当今的市场经济对古老传统年画的冲击,杨老也是有一种无奈和伤感。他说:“传统的手艺枯燥,费劲,挣钱慢。年轻人能静心、恒心干这个事的越来越少。传统的东西一旦丢失了就是没法弥补的损失。” 与杨老交谈,很自然谈起了冯骥才这位名人大师。这位著名的作家与杨家埠、与杨老有着一段特殊的因缘。冯骥才曾三次来杨家埠,每次都与杨老促膝交谈。他对杨老非常欣赏,非常亲切,非常关心。有一次,冯骥才来到杨老的画店里,看到琳琅满目的画版和年画,他很动情感。不知是谁说了声“冯老给杨老题个字吧。”没想到冯骥才竟然同意了。当时人特别多,拥挤很严重。作为记者,我一直跟随在冯骥才身边。得到冯老题字的应允,作为服务人员的我们几个慌忙准备。墨汁倒是有一瓶,宣纸画店里也有,就是没有毛笔。我们急忙到处找,甚至有人在喊:“哪里有毛笔”。好歹在邻居家找来了一支毛笔。我多少懂点笔墨,一看,那毛笔档次较差。可没办法,时间已是不允许再去找。冯老拿过毛笔,看了一下,丝毫没露嫌弃之意,宁思片刻,毛笔饱墨,一气呵成,留下了意义深厚的10个大字:“艺高人寿久,笔健画运长”。落款为“杨洛书先生雅存。壬午秋深冯骥才。”冯骥才是我多少年来敬仰的文学大师,能近距离地见到这位名人大师,并且参入了给他摁着宣纸,近在咫尺地看他一笔一画地书法,真是难得的经历。这十个字,是写给杨老的,字意精确深刻,字句工整对仗,既是诗,又是对联,对杨老的赞誉和祝福都在里面。一句有长,一句有久,长久是冯骥才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这一传统的民间工艺的希望和心愿,是对杨老这个领军人物的尊重和爱喜。因起事突然,书法只有书者落款,没有印章。在杨老的要求下,第二年冯骥才到江南出差,特意又来杨家埠看望杨老,补上了印章,圆满了这幅名人书法。 在这以后的岁月里,冯骥才一直关心着杨家埠,挂念着杨洛书老人。他曾在百忙中与杨老通电话,询问杨老的身体情况,询问“同顺德”画店的情况,询问杨家埠的年画情况。难怪已是九旬的杨老一提就说:“冯老对我真是没说的,他的热心肠,他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关爱,对我杨洛书的关爱,让我终生难忘”。两位大师因传统的木版年画而结缘,而木版年画也聚结了大师们共同走进传统文化深处的一种别样的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