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记忆·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赵兰英的科学养蚕经
麓台学者的师道传承
认真贯彻推行党员“政治生日”制度
清池街道民生管线项目稳中有进
廿里堡街道李家沙窝东刷新棚改纪录
诸城举办优秀学子家乡行暨2018青年精英人才洽谈会
临朐县编办完成公证机构事业法人登记
转让土地
2018年08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麓台学者的师道传承
  浮烟山麓台书院古迹所在地



  ◎陈瑞曾

  潍县浮烟山麓台书院是明工部尚书刘应节(1517-1591)在万历四年(1576)致仕归里后创办的,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制废止,具有300多年的办学历史。期间,书院教书讲学者,不少人是中过进士做官致仕的名流高士,其办学品位与讲学质量自然是地方一般官立书院所不及的。麓台书院有很好的“讲会”制度,提倡在学术上自由争论,各抒己见,也有学者倡导师道传承。其中最著名而卓有成就的是清乾隆年间的韩梦周先生。
  刘以贵麓台讲学
首倡师承

  在韩梦周之前,提出师道传承的应是刘以贵先生。
  刘以贵字沧岚,潍县名宿刘应节的五世孙,晚年家住潍县城里八仙巷。其生卒年月失记。他十岁时能背诵经史,康熙二十七年(1688)中进士、曾任广西苍梧知县,以从政廉洁著。40岁致仕后专心学问,并曾在麓台讲学。
  刘以贵曾在其《郑康成论》中为名儒郑玄被罢从祀孔庙鸣不平。郑玄(127—200年),字康城,高密人,东汉末年儒学大师。他以毕生精力遍注儒家经典,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唐贞观年间,郑玄被列入二十二位儒学先师之一,从祀于孔庙。明嘉靖十一年(1532),郑康成因遭非议罢祀,刘以贵指出,力主罢祀事的明儒程敏政(1446—1499)是博利之徒,以私智议先儒,以学术教人心,其流弊不可胜言。刘先生的远见卓识,震动朝野,雍正二年,朝廷终于下令恢复了对郑康成的从祀。
  刘以贵为提倡读经书以传授儒学真谛,他除对十三经作了注疏外,旁搜140余家而考其异同,辨其得失。并对《易经》有析异二十卷、《古本周易》十六卷,《尚书》以下皆有集解各若干卷,并写了《初学正鸪》等等,其说经之言,可谓古来少有。可惜,当时响应师承的人并不多。因此《潍县志稿》说:“邑人自刘沧岚先生殁,学者鲜师承”。
韩梦周课艺麓台
重倡师承

  乾隆年间,在麓台课艺的韩梦周(1729—1798),继刘以贵之后在讲学中再次倡导师承。
  韩梦周,字公复,号理堂,少年时曾与闫循观受教于昌乐滕纲。纲字建三,岁贡生,隐居穷经,不称人过失,一钱之馈不苟受,母病尝日夜行百里为母请医。韩梦周乾隆二十二年中进士后做过安徽来安知县,政绩卓著。乾隆三十五年(1770)韩因借任江南同考官不在来安,因当地蝗灾捕灭不力遭罢官,后在麓台讲学二十七年。他在讲学中对于当时流行的“心学”一派的一些观念,予以批判。他认为倡导心学的南宋陆九渊、张九成等,受佛家思潮影响,其学问空虚,不耐劳苦,蹈于一偏而不复见古人之大全,由此,韩梦周提倡以兴复古学为己任,主张为学以存养为根本,省察为修治,穷理为门户,笃守程朱,并常以古谊相期许,时时敷陈经义,剖析异同,务令深造自得,不为时俗苟且浮靡之学,又常于间中抗志古人,摘其立身行己之大节开示后学,使知所效法勉自树立。其门下士高守训,从学于韩先生时间凡七年,自谓“颇有得于古人立定脚步处”。
  刘以贵、韩梦周之所以提出师承,他们推崇以宋代程朱为代表的理学,旨在继承先贤治学的精髓,以正本清源勘误时弊,强调治学的根本首先在伦理上修身治己,以“为己之学”,首先成就自己的德行,学法古人不仅在学问而首先在人品,人品高一筹则文章高一筹。
  韩梦周为传承古学,穷思苦读一生,其著作颇丰,有《周易解》《中庸解》《大学解》《近思录述义》《理堂文集》10卷、《理堂诗集》4卷、《理堂日记》等等,后来由其门人陈官俊、陈廷钰出资刻其全集面世。
高守训、王延年
薪火再传

  高守训,字觐甫,乾隆五十九年(1794)中进士,在江苏宜兴做官前后,两次在麓台书院讲学。他继承了其恩师韩理堂的衣钵,与其门生刘鸿翥、郭圲、郭墇、陈凤翰、陈官俊、王延年及族侄高其召等共同推广韩先生的“教育以古文为时文”的古文派理学观念,倡导读《春秋》、宋儒《近思录》、陈北溪《字义》等,为诸生明义利辩公私邪正之界,诸生潜心听受卓然各有所成。而后,高守训受潍县知县孙敦的几番邀请,掌教于潍阳书院。在此,他也一如既往推广韩梦周的教学理念,他的弟子如郭熊飞、曹孚中、李谔、高其绪等大都成为名士,或以行著、或以学著,或以政绩著。
  继高守训之后传承韩梦周理学观念的是嘉庆年间的王延年。
  王延年(1779—1851),字绪远,号鹤汀,嘉庆二十二年进士,授山西长子知县,以母病重告归,终身教学不仕。
  王延年也以韩梦周“为学以存养为根本”的教导,守身事亲,敦孝义,动必以礼节自持,对《春秋》三传、《史记》《汉书》精研不息,成为行谊文章师表一时的学者。王延年虽然未在麓台讲学而在家设塾教书,当时到王家拜师求学者众多,甚至室不能容,他的门生中,有46人中举,其中8人成为进士。据陈恒庆在其《谏书稀庵笔记》中说,他的祖父陈官贤因受业于王先生门下,中举后又以先生之学,教授陈恒庆的父亲陈介侯,也在咸丰元年(1851)辛亥科中了举人。后来,恒庆伏读先生之文,才知道王先生“以六经为根底,其精义奥旨,耐人寻思,非浮掠剽窃者所可同日而语也”。
  王延年的儿子王之翰,字次屏,道光二十四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其为人亦如其父。咸丰初连遭亲丧,曾不求仕进,在家授徒多年,曹鸿勋就是当年曾在其门下受教的学子之一。王之翰后来仕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他厚重简默,不务虚名而胸襟洒落,解组归里虽清贫弥甚但处之晏如。晚年,他曾主讲于顺德龙岗书院、广平清辉书院,光绪十年病逝于济南泺源书院。
一代名师传承
教育出数代名流学子

  麓台书院历经几代名儒辛勤耕耘,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已经声名鹊起,誉满山东,已有一大批莘莘学子脱颖而出。乾隆二十九年创办的潍阳书院,也紧步其后尘,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废除前,潍县之所以能在这晚清的100多年时间,科举兴盛,新增举人231名、进士66人,师承教育之作用不可低估。韩梦周的亲传、再传弟子中有一大批出仕做官,如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陈官俊、仕至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的刘鸿翱、连任福建兴化、建宁、泉州、延平等六地知府的陈凤翰等等。他们不仅在其政风中彰显了师承的教诲,影响了其后世的家风,甚至影响了儒学界的几代人。晚清名儒张昭潜(1829—1907)在为其恩师于祉写下的传记中提到:“吾乡自理堂先生以行谊文章师表海内,百余年来闻风而起者中其恩师于祉(1778—1820字澹园)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自为《墓志铭》中又说:“(余)年逾四十始确然知心学之害,汉学之支离,非程朱之说不敢从。”清光绪进士、人称“小康成”并以研究《周易》著名的学者宋书升(1844-1915)及其众多门下士子,他们虽然不曾直接受教于韩梦周,但他们都自称为韩先生研究理学、提倡古文学的继承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