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希明 近日,寿光市营里镇吴家村的吴光照把水泵放进麦地边上水流潺潺的沟渠内,合上电闸,清泉便流进麦地里,也流进了他和乡亲们的心里。“多亏了党委、政府开展的农田水利建设会战,给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吴光照指着刚刚建成的一直通到地头的水渠,喜滋滋地对记者说。此前,对吴光照来说,由于没有沟渠连通,千米之外的弥河水对自己灌溉田地“可望而不可及”,只能从机井里抽水,费钱又费力。 “前期的内涝灾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借助寿光市委、市政府开展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的东风,我们营里镇结合实际,将打通农田水利‘大动脉’和‘毛细血管’作为重心,再造全新的农田水利格局。”营里镇党委副书记陈建君告诉记者,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水利建设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加快水毁工程修复和提升田间排涝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掀起今冬明春水利建设会战热潮。制定了“一河一策”清淤方案,成立由党委书记挂帅的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设立36名镇村两级“沟渠长”,实行工程质量负责制,动员全民参与,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对总长67.4公里的10条骨干排水沟按照防洪二十年一遇、排涝五年一遇设计标准进行了清淤疏浚治理,对总长670公里的村级农田水网按照“口直、坡顺、堤平”标准进行升级改造,11月15日已全部建设完成。会战中,针对今冬小麦需要灌溉的实际,将弥河水引入新建的农田水网中,仅一周时间,就将吴家村2100亩耕地全部浇灌了一遍,节省成本13万元,节省时间1个多月。 “以前村里的田间沟渠不通畅,浇地全指望着村里的机井,水质发碱,浇地排号,还要倒上几次,成本又高又麻烦。现在好了,弥河水直接流到地头上,买个抽水泵就能浇地,太方便了。”营里镇鹿家村村民高梅圣和吴光照的心情一样高兴:“我们算了算,浇地成本是往年的40%,省了不少钱。” 营里镇人大主席范涛告诉记者:“我们的水利工程通过弥河分流郝柳橡胶坝前吴家渠、王柳干沟两处引水闸,引水贯通到新整修的南大公路干沟、各村条田沟、生产沟内,控制流域面积达8万多亩。水渠贯通后,全镇农户都从渠里抽弥河水浇地了。” 记者了解到,随着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实施,营里镇实现了各条沟渠与弥河的有效贯通,涝能排、旱能浇,在高效推进灾后重建工作的同时,解决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村民基本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真正实现旱涝保收、便民惠民,为乡村振兴夯实了根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