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项目建设与作风转变“双提速”
情满社区爱在冬至
坊子“五星级”服务单位创评优化软环境
初心映照改革路
奇好潍坊—2018“艺进万家·画潍坊”油画展举行
我市公交车配备1500个应急便民药箱
昌乐县全力打好城乡清洁专项行动攻坚战
奎聚供电党员服务队帮扶群众“零距离”
国务院印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
2018年12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初心映照改革路
——王伯祥荣获“改革先锋”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尹莉莉 石 莹
  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中央、国务院对100名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员进行了表彰,潍坊市原市长、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作为其中一员,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他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富民强县为己任,立足寿光种植蔬菜的传统优势,全力扶持和推广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大力发展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创建了全国闻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寿光蔬菜产业化模式推向全国,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这是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王伯祥的表彰词。
  今年75岁的王伯祥,激动之中更多的是欣慰。他说,这个奖不仅仅意味着对他自己在寿光五年半县委书记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寿光全市人民艰苦创业、从解决温饱到走上致富之路最大的褒奖。
  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的亲历者,王伯祥带领寿光人民用勇气、勤劳和智慧改写了中国“菜篮子”发展的历史,让“伯祥精神”成为一笔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后来者都以他为标杆,让寿光蔬菜发展的接力棒一棒接一棒有力地传送着绿色革命的力量。
  寿光人民都记得,王伯祥在县委书记任上的5年多时间里,集中力量办了三件大事:搞了蔬菜产业化、建起了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让“冬暖式大棚”走向全国;组织了寿北开发,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硬是变成了全县的“粮仓”和“银山”;选用了一批能人,发展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这成为王伯祥改革攻坚的制胜法宝。走近王伯祥,他清瘦沉静的身上有着激情岁月的时代印迹,他那颗始终为民的心中蕴藏着改革开放的成功密码。这个改革开放初期的老县委书记,被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为“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他开风气之先,敢闯敢干,创新创业,酝酿了一场波澜壮阔、翻江倒海的蔬菜产业大潮,让人们无法忘记,并形成一个时代的标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杰出贡献者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开风气之先,“种菜书记”给中国蔬菜种植产业化蹚出新路
  1986年6月,43岁的王伯祥担任了中共寿光县委书记。此时,寿光还是有名的贫困县。“怎么能从向财政要饭吃,变成自己挣饭吃。”他计之长远,首先把目光放在了菜篮子上。
  发展蔬菜生产,关键的关键是培育蔬菜市场。搞市场,就得搞个体私营经济。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1986年,姓“资”姓“社”的论争还没有明确结论,这些都还是很敏感的事。
  “乌纱算什么?百姓最重要!”伴着王伯祥坚定的话语,1986年,寿光县委形成了《关于培育和完善九巷蔬菜批发市场的意见》,于年底发往全县。修路拓展市场,整顿市场秩序,保留小蔬菜市场……
  1988年农历腊月廿八下午,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给王伯祥看了一根顶花带刺的鲜黄瓜。“冬暖式蔬菜大棚”进入王伯祥的视野。在王伯祥的支持下,王乐义去东北把“大棚技术连姐夫都不教”的韩永山师傅请到了寿光。聘专家,搞推广,“大棚菜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然而在当时,建蔬菜大棚还是个新事物,六七千块钱的投资,让很多村民望而却步。“但认准了的事,咱就得干下去。”王伯祥说。他让王乐义和韩永山师傅做指导,自己这个县委书记亲自干组长。用寿光市原冯家尧河村党支部书记李锡福的话说,1990年从春到秋,为了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伯祥书记那个破吉普车就没停下过。当年全县这5800个大棚都成功,一个大棚一年收入三到五万,到第二年不用号召了,老百姓自己就搞了,很快就在全县推起来了。到1991年,寿光的蔬菜大棚已发展到3.3万个。
  “等摸索出路来,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益处,自然会紧跟上来。改革开放40年,这是我体会最深的一点。”王伯祥这样点评当年的大棚推广。      
  大棚蔬菜“绿色革命”从寿光走向全国,原本冬闲的北方农民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丰富了全国的菜篮子,改变了无数农民的命运。
  今天,被誉为“国际蔬菜产业硅谷”的寿光市正在打造拥有蔬菜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蔬菜大棚已经发展到了“第七代”,每一个大棚就意味着一个“蔬菜工厂”,寿光农民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工人。 
  回忆起当年的改革路,王伯祥感慨万千:“什么叫正确的道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就是正确的道路。”也正是一抹绿色铺下了寿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底色,“寿光模式”领全国风气之先,从刚开始的只是传统蔬菜种植,到后面采用大棚技术等等,不断推陈出新,为其他地方更好地寻求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发展、高科技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板。
  创新创业,“窝棚书记”为县域经济改革发展蹚出路子
  寿光由弥河一分为南北两地,寿南土壤肥沃,有了蔬菜大棚,群众手里有了钱花。而寿北占全县面积近56%,是盐碱荒滩。作为土生土长的寿光人,王伯祥看到当地的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坐立不安,寿北、寿南,手心、手背都是肉,“要富就要一起富起来。”
  如果不彻底改变盐碱滩的面貌,菜种得再好,寿光县也只能是富一半穷一半!在寿南抓菜、粮、果,搞好农业,在寿北抓盐、棉、虾,还要工业强县。1987年10月8日,寿北大开发开始了,20万人齐上阵,修筑盐田工程、虾场工程……有人形象地说这是一场治理寿光“半身不遂”的战役。在寿北开发的第三天,王伯祥就把铺盖搬到了工地。他和所有民工一样,白天在工地干活儿,晚上一起住在窝棚。这种精神也带动了县里的其他领导,11名常委,9名住在工地上。经过45天的大会战,寿北这片“千年洪荒”的开发终于取得了胜利。
  至今,在寿北还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寿北开发期间,农业部部长林乎加和山东省副省长朱奇民到寿光调研,在县城却没有找到县委书记,找人找到了“北大洼”工地。林乎加向一位从窝棚里钻出来、满腿泥巴、光脚穿着一双胶鞋的人打听:“王伯祥在哪里?”这个人爽快答道:“我就是!”林乎加紧紧握住王伯祥的手,好长时间没有说出话来。后来,他对朱奇民说:“一个县有这样的书记,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
  发展没有坦途,实干、苦干才有出路。5年艰苦努力,寿北开发让120万亩盐碱地变成了40万亩的盐池、20万亩的虾塘和60万亩的棉田,年收入超过20亿元,盐碱地蝶变为聚宝盆。
  在王伯祥的身上,人们看到了“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实干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格局襟怀。他有胆、有识、有办法,在计划经济年代,按照客观规律干事创业,提出突破寿光北部的发展战略,主持寿北开发及工业项目的升级改造,上马一批重点项目,大胆启用优秀企业经营人才,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革,为寿光企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他推动寿光农业产业化和工业股份制改造,为县域经济改革发展蹚出路子。
  以人民为中心,“百姓书记”带领百万人民书写改革篇章
  “党员干部就要尽心竭力给老百姓办事,不抱任何名利思想不带任何私心杂念。”正是这样的信念,让王伯祥被群众称为“百姓书记”。
  而对于老书记王伯祥,寿光人也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看着杨树排成行,想起当年王伯祥。”“看到家家满棚绿,想起了伯祥好书记”,王伯祥被寿光人亲切地称为“伯祥书记”,每次回到寿光,总会有人迎上来和他打招呼,给他讲讲自家的事儿,走进寿光街头还能看到以“伯祥”为名的饭馆和商店,富起来的寿光人,以这种方式感怀他们的伯祥书记。
  一位已经离开寿光工作27年的领导干部,为何能让当地群众如此深深感激、久久牵挂?
  王伯祥让寿光人忘不了,是因为这位奋斗在改革开放一线的先行者,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让政绩经过了实践、历史和群众的检验,给寿光带来了巨变。
  寿光有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那是王伯祥顶着风险、冲破“计划”坚冰建设的。
  寿光有席卷全国、给无数人带来实惠的“绿色革命”,那是王伯祥倡导推广的。
  寿光有一批业绩优秀、品牌过硬的企业,那是王伯祥挑能人、压担子发展起来的。
  寿光有条件一流的学校、医院、体育馆、自办大学,那是王伯祥呕心沥血建设、完善起来的。
  ……
  在王伯祥眼中,这是前进的40年,寿光人的思想在不断改革、不断进步,才带来了行动上的自觉。在寿光这片土地上,一百多万寿光人民用苦干实干书写了改革这篇大文章,寿光也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县发展到全国百强县。
  12月20日,王伯祥载誉归来,他说:“改革开放后,最大的变化是大多数人富起来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农民今天的日子。农民不光有饭吃,还有钱花,这个变化为什么较早地在寿光实现了?那是因为寿光人民主动地自己找路子。改革开放的最大意义,不是让别人给你找路子,而是要自己找自己适合的路子”。
  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这正是王伯祥这位改革开放的先锋人物,能够带领百万寿光人民,艰苦创业,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艰苦卓绝的共同奋斗的底气所在。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穿着布鞋,行走在田间地头,盘坐在群众炕头,这样的改革者也同样赢得了人们的尊重。王伯祥为寿光发展所打下的物质基础和留下的精神财富,也让世世代代的寿光人永记于心。
  春色满园,初心映照。王伯祥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的信念,成就了一段激流勇进的奋进史,奏响了一曲寿光跨越发展的华彩乐章。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