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国内国际
 
标题导航
“百姓书记”蹚过的改革路
潍柴职工群情激昂立足岗位奋战新时代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推动改革发展
以王伯祥同志为榜样奋力把改革发展推向前进
寒亭区对标潍柴创新实干加速现代化北部新城建设
以“潍柴精神”为引领全力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2019年01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姓书记”蹚过的改革路
——记潍坊市原市长、原寿光县委书记、改革先锋王伯祥



  □本报记者 尹莉莉 付生 孟祥风
  在改革先锋榜上,他是有胆、有识、有办法的改革先锋。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潍坊市原市长、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在寿光人民眼里,他是一位会被记一辈子的“百姓书记”。
  “改革开放后,最大的变化是大多数人富起来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农民今天的日子。农民不光有饭吃,还有钱花,这个变化为什么较早地在寿光实现了?那是因为寿光人民主动地自己找路子。改革开放的最大意义,不是让别人给你找路子,而是要自己找自己适合的路子。”王伯祥把成绩和荣誉归于党和人民。
  “日子会流走,伯祥书记我们会记一辈子。”那个坐在炕头、蹲在地头,一头钻进大棚里、一脚踩进北大洼泥泞里,把父老乡亲捧在手心子里、暖在心窝子里的“伯祥书记”,让寿光人民念念不忘。
  从寿南到寿北,从农村到工厂,我们穿行在蔬菜大棚,置身于虾池、盐场,走进企业、学校,在访谈中,在历史文件和泛黄的珍贵老照片中,探寻着伯祥书记恪守“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信念,在30多年前蹚过的改革之路。
改写中国“菜篮子”发展史
  毋庸置疑,作为全国百强县及“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今日的辉煌与富足,离不开大棚蔬菜的“功劳”。
  从上世纪80年代成功研制冬暖式蔬菜大棚以来,以蔬菜产业为核心的寿光农业,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一路发展壮大,并积极向全国输出技术、人才,带动全国农民增收致富,不仅打造叫响了农业发展的“寿光模式”,更是改写了中国“菜篮子”的发展历史。
  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肯定了“寿光模式”。这是寿光人的骄傲。但在寿光,谈起这些成就与荣誉,寿光人却总会提起一个人的名字:王伯祥。
  1986年6月,王伯祥担任寿光县委书记,就职时表态:“我们的立足点是让寿光县富起来,让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花,过上好日子。”
  “一亩园十亩田”。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王伯祥把目光投向“菜园子”。他在寿光大胆提出了,把培育和扩建蔬菜批发市场作为全县第一要务,以经济规律为杠杆,蔬菜市场为支点,撬动蔬菜产业发展。
  1986年,计划经济坚冰仍未破除,“市场”二字还很敏感,有人提醒:搞“市场”搞出事谁负责?王伯祥的回复简单而坚定:“共产党的干部首先考虑的是群众的利益,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干。如果真有什么政治责任,由我一人承担。”
  其实,王伯祥当时的“胆大”,并非是由着性子的“拍脑袋”决定,而是因为有了为民之心,才有了好的发展思路。
  寿光是农圣贾思勰的故里,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尤其是寿光南部,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合蔬菜种植。清康熙年间,已有40多个蔬菜品种。即便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寿光人也没丢掉老本行。
  但勤劳的寿光人,却因为对“市场经济”的准备不足,很快就体会到了菜贱伤农的苦涩。1983年,刚刚解决温饱的寿光南部农民,因为单一种植大白菜,结果导致2500万公斤大白菜滞销,只能任其烂在田间地头。这一年的冬天,时任县委副书记的王伯祥,下班路上从一位哭泣的农民手中买下一整车白菜,一家人吃了整整一个冬天。
  王伯祥回忆说:“当时,为什么卖不出去?经过调研发现,就是流通渠道不畅。那时候,只有那么几个国营公司经销蔬菜。实事求是地说,也牵扯到一些姓‘社’姓‘资’的问题,因为你要抓市场,就必然发展一些个体私营经济,就可能承担政治上的风险。”
  王伯祥当时有个基本判断:抓流通重于抓生产,市场是第一位的,有风险也得办,风险再大也没有“白菜悲剧”重演的危险大。乌纱算什么?百姓最重要!
  从1986年开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三次扩建,从占地20亩扩大到600亩,常年上市蔬菜有120多个品种,辐射全国,并出口日、韩、俄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蔬菜15亿公斤,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推动寿光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一号菜园子”。
  有了为民之心,就有了创新的勇气。用“市场”打出了一手好牌,王伯祥又开始了新的思考:蔬菜“夏天是草,冬天是宝”,要是冬天也能大面积种菜,农民的日子可就更好过了。
  1988年腊月,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给王伯祥带来喜讯,东北有个韩永山,能不生炉子、不烧煤,在寒冬腊月里种菜。王伯祥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造福寿光人民的好机遇,并派王乐义怀着巨大的诚意,将韩永山请到了三元朱村,担任冬暖式大棚的技术指导。
  三元朱村开始筹建冬暖式大棚,可是建一个大棚需要五六千元,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款,干不好怎么办?据王乐义回忆,关键时刻,一直关注大棚进展的王伯祥找到了王乐义,鼓励他说:“大胆试,天塌了,我顶着!”1989年8月,三元朱村17位党员建起17个试验大棚。
  正当黄瓜生长旺盛时,却来了寒流。一连半个月,阴云密布,黄瓜根因地温低开始收缩。王乐义发动大家凑被子盖棚,但无济于事。他想到了伯祥书记。王伯祥当夜给他们协调30多块大篷布盖在了大棚上,帮助度过了寒流。
  当年腊月二十八,第一批黄瓜上市,管理好的大棚卖了30300元钱,管理一般的卖了26000元,这下好了,三元朱村一下子冒出了17个“双万元户”,在当时工资普遍只有几十元的时代,这直接就是一声惊雷。
  17个冬暖式大棚成功了,王伯祥决定在全县推广。他组织万人大会,号召向三元朱村学习;成立领导小组,亲任组长;委派王乐义、韩永山,加快把冬暖式大棚技术向全县推广;成立和局长一个级别的蔬菜办公室,除了沿海几个乡镇,其余27个乡镇全部搞试点……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很多农民拿不出钱建大棚,王伯祥承诺每个大棚县里补助2000元,按时到位。然后,他亲自跑到银行贷款2000万元。
  1990年,寿光一口气建成5130个蔬菜大棚,当年收入1.2亿元。寿光蔬菜跨越式发展迈出第一步!
  历史如镜,照出政绩的虚实。当年,数量稀少的17个冬暖式大棚,早已在整个中国北方成燎原之势,影响了中国百姓的餐桌和农民手中的钱袋。
向寿北千年洪荒宣战
  寿南的蔬菜市场红红火火,但伯祥书记没有忘记贫穷落后的寿北,他将目光盯上了让他“又爱又恨”的寿北盐碱荒滩。寿光以县城为界,一条无形的咸淡水线将寿光分成南北两重天。40年前,寿南土壤肥沃,被誉为“昌潍粮仓”;寿北120万亩盐碱地寸草不生,来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种粮粮不收,种树树不长。当地人十有八九都有要饭的经历。
  “作为书记,我不能看着寿光近一半的人受穷,必须要开发寿北,让寿北人民也过上好日子。”从寿北农村走出来的王伯祥,决心决战寿北,向千年洪荒宣战。
  几经调查、研究、座谈,王伯祥和大伙儿达成一致,都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这个地方还是有资源的,可以养虾、晒盐,从南边引过淡水来可以种棉花。
  王伯祥坚信,寿北开发并不盲目,成功的把握比较大,只要因地制宜,把盐碱滩都搞成高标准的台田、盐田、养虾池,老百姓就能吃上饭了。
  1987年10月8日,治理寿北“北大洼”的战役正式展开,全县调集了20余万民众浩浩荡荡开进了北大洼。一时间,人如潮涌,不分寿南还是寿北,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大小车辆一齐涌向盐碱荒地,小推车、地排车、马车和机动车见首不见尾。满坡里是一个个用玉米秸和塑料薄膜搭起的一半在地下的小窝棚。
  伯祥书记不但运筹帷幄,更靠前指挥,身先士卒。就在寿北开发的第三天,他就把铺盖搬到了工地和大伙在北大洼里一起滚泥巴。四间破房子,一张老式桌子,扯上一根电话线,安上一部摇把子电话,棚顶上高高竖起“寿北开发总指挥部”的红旗。就是这样一个简陋的指挥部,让20万群众热血沸腾地开进了寿北, 埋锅造饭,搭建窝棚,红旗招展,人欢马叫,机器轰鸣,一片沸腾……时至今日,大家说当年20万大军开发寿北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王伯祥当时的秘书说:“之所以那么多百姓肯跟着伯祥书记吃苦受累,正是因为他心里时刻装着百姓啊。”
  正当开发“战役”进入高潮之际,突然刮起了一场十级大风,18名民工被困在一段没有建成的防潮大坝上。在铺天盖地的巨浪冲击下,大坝大块大块地塌落,他们的脚下成了一块小小的“孤岛”,民工们吓得惊恐万状。这时,一位民工喊道:大家稳住!伯祥书记肯定会来救我们的!此时的伯祥书记正从20多里外的总指挥部向救援现场急赶,他一边向市里、省里打告急电话,一边组织救险。在驻地部队帮助下,经过近十个小时候救援,18名民工终于全部获救。这时伯祥书记身子一软,倒在了泥水里。
  寿北开发这场“战役”,伯祥书记45天与民工一起吃住在工地上。国家农业部原部长林乎加到寿光视察,向一位从窝棚里钻出来、满腿泥巴的人打听:“王伯祥在哪里?”这个人爽快答道:“我就是!”林乎加紧握王伯祥的手良久,感慨地说:“一个县有这样的县委书记,还有什么事办不成!”
  此时,没有几个人知道,伯祥书记去北大洼指挥部的前一天,他10岁的儿子从自行车上摔下来,左臂骨折,住进了医院。他看到躺在病床上,胳膊打着石膏,脸上涂满紫药水的儿子,很心疼。然而第二天他就动身去了工地。整个会战期间,他和干部群众一起奋战在工地上,40多天一次也没有回家。
  伯祥书记依靠人民,人民相信伯祥书记。王伯祥天天卷着裤腿,穿着解放鞋,跟民工一个锅里摸勺子,一样推车挑担。在他的带动下,县委十一名常委,九名住在工地上。县委常委、副县长们都是七大战区的指挥,各自统帅着一个方面军,每个乡镇一个作战部,每个村一个战斗队,分别由乡镇书记和村支书统领,展开了热火朝天的竞赛。
  寿北开发,谱写了干群同舟共济的壮歌。连天暴风雪中,在数次大风暴的袭击中,干部与群众一起风餐露宿,战天斗地。那时候,大家唱的歌是:“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到那寿北大战场”。喊出的口号是:“大旗不倒兵不散,一直干到拿到验收单!”
  像这样规模的开发连续干了五年,巨龙式的大坝将海水拦在坝外,坝内60万亩盐碱地变成了高标准的棉田,40万亩潮间带变成了高标准的盐田,20万亩滩涂建成了高标准的养虾池,三项年收入16个亿,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
  决战寿北,让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今日的聚宝盆。一举改变了寿光经济的“半身不遂”。今天的寿北再不是旧模样。现代化城镇羊口俨然有了小城市的模样,占据着寿光面积近56%的寿北大地生机勃发。
  岁月如歌,大地为鉴。看到杨树排成了行,想起了当年的王伯祥。”至今在寿北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开发寿北,让寿光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说起今天的幸福生活,寿北的老百姓动情地说,没有伯祥书记,哪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我们祖祖辈辈感谢他,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他让寿光工业打好翻身战
  在改革开放初期,寿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在潍坊所有县市中排倒数。
  不仅农民富、工人也要富,不仅农村富、城市也要富。农业发展后,王伯祥又开始带领全县人民补齐工业短板。
  在当时工业没怎么起步的情况下,发展工业经济不仅难度大,而且干好也得需要时间周期。当时就有人提醒王伯祥:摆弄企业风险大,干好了也得三五年才见效,你可是说走就走,这不是养了鸡让别人吃蛋么?王伯祥回答:“万丈高楼平地起,总得有人打地基。错失了机遇,耽误了寿光将来发展,我就是罪人!”
  那时候,推进企业发展和改革,转变观念非常重要。为了打好一场工业攻坚战,对外,王伯祥带着带着70多人到南方先进的地方取经;对内,他带着县直部门的负责同志,把全县重点企业逐一看了个遍,并展开了长达半年时间的调研,对全县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一次综合考察和测评,优秀者留任,其余全部更换,并从全县选拔有事业心的能人作为企业的后备厂长经理,企业人事管理厂长经理说了算……
  公开考选、大胆启用优秀企业经营人才,较早地实行了企业股份制改造,寿光人的创业热情被点燃了!
  当时53岁的陈永兴被派往县造纸厂,仅4 个月就扭亏为盈,当初的造纸厂如今已发展成全国行业龙头晨鸣纸业集团;当年24岁的田其祥是选任企业干部中最年轻的一位,后来接任县供电公司总经理,将公司经营的风生水起。
  王伯祥特别强调,选人看大节、看主流,只要政治素质可靠,有经济头脑、有开拓精神、有领导才能,能把企业搞上去,就可大胆启用。用人机制一活,工业全盘皆活。
  五年后,寿光不仅脱贫,而且工业总产值翻了三番,利税增长近10倍。
  苦干实干还要巧干。曾在县委办公室工作的王家相说,王伯祥有个著名的“标杆三问”。以原来的造纸厂为例:你造纸厂,在全潍坊市是个什么位次?安丘第一,好了,那你就要到安丘造纸厂学习,班长学班长,车间主任学车间主任,厂长学厂长。终于在潍坊市夺了第一,再问:你在全省是什么位次,找到目标,然后盯着学。最后问,你在全国是什么位次?寿光造纸厂,就是这样被一问再问,一步步“问”成晨鸣集团——如今全国造纸业的“老大”。
  各行各业都来个“三问”,把具体目标定明白。当时寿光农业技术学校还坐落在一片涝洼地里。校长王焕新曾经是王伯祥的中学老师,王焕新请求当县委书记的学生支援。王伯祥照例也是“三问”。“三问”问出了新思路,王焕新来了个“四改”:改单一型为多样型,改书生型为实用型,改封闭型为开放型,改消费型为开发型。除开设全省统一、全国承认的学历专业外,还办了为期不等的各种专业培训班,敞开大门,创建实体,农业技术学校摇身变成寿光职业中专,在全省同类学校中拔了头筹。后来成为山东经济发展学院,而今成了全国闻名的潍坊科技学院。就这样,问出了寿光在全省、全国越来越多的第一。
  功成不必在我,福祉留与百姓。一场工业翻身战为寿光工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寿光,不仅有绿色的蔬菜,还有蓬勃的工业。2018年前9个月,寿光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93.4亿元、利润4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和14.6%。其中,6个项目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一批优选项目。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按照客观规律干事创业。王伯祥在计划经济年代,大胆发展蔬菜批发市场,大力支持冬暖式蔬菜大棚的推广,掀起了一场改变农民命运的“绿色革命”……终于实现了“农民富、工人也富,农村富、城市也富,寿南富、寿北也富”的全面发展。
   1991年王伯祥任潍坊市副市长,从寿光往潍坊搬家时,一辆“130货车”就把全部家当装了个干干净净:一台冰箱、多年为伴的旧桌旧椅、自己打制的用得黑旧了的木床,再剩下的就是十几个塞满了被褥衣物的纸箱子。司机看没啥可拉,干脆装上了院子里还没烧完的蜂窝煤和木柴。
  然而,他给寿光人民留下了一座搬不走的金山银山,在县委书记任上的5年多时间里,他集中力量办的三件大事落地生根。搞了蔬菜产业化,建起了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让“冬暖式大棚”走向全国;组织了寿北开发,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硬是变成了全县的“粮仓”和“银山”;选用了一批能人,发展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
  沿着王伯祥趟过的改革之路,我们看到了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拼搏,“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魄力,“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实干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格局襟怀。这个改革开放初期的老县委书记,被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为“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杰出贡献者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这是王伯祥改革攻坚的制胜法宝和成功密码,也是这位改革先锋的初心所在和动力源泉。也是这位“百姓书记”被寿光人民口口相传,念念不忘的根源。“只要对群众有利就大胆地干、勇敢地改”, 王伯祥用这样的话语回应了时代和人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