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北海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国内国际
 
标题导航
风筝,永难忘怀的乡情
心灵的守望
一个人散步的时候
峡山的夜晚
乡村美食猪下货
2019年03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筝,永难忘怀的乡情



  ◎于春生

  世界风筝都潍坊是我的故乡,那里是最早发明风筝的地方。风筝从小陪伴我长大,成为我一生永难忘怀的乡情。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每逢到了清明时节,我的故乡便成为了风筝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小时候,风筝市场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相约几个小玩伴,伴随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徜徉于鳞次栉比的店铺。店铺里面挂满了大小不一、式样各异的风筝。人物风筝有木兰换装、美女貂蝉、红娘传书;飞禽风筝有鹰、燕、鹤;昆虫风筝有蜻蜒、知了、蝴蝶;水族风筝有金鱼、青蛙、螃蟹;文字风筝有双喜、福字、寿字;器物风筝有宫灯、宝瓶、花篮;几何图形风筝有八卦、五星等等。望着这些琳琅满目、精美绝伦的风筝,我幼小的心灵里充满了无限喜悦与激动。家乡的风筝真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筝的价格很是便宜,几分钱、毛把钱即可买一个。即使价格便宜,故乡的人依然习惯和钟情于自己动手扎制风筝,这倒不仅仅是疼惜那几分钱,其中饱含的是故乡人对风筝文化艺术的推崇与热爱,体现的是故乡那特有的民俗风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发明第一只风筝开始,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风筝由木鸢变成了竹鹊,由宫廷走向了民间,由军事用途转变为人民大众的娱乐健身活动。人们以风筝为载体,在竹、丝、纸、绢上演绎着乾坤万物,在扎、糊、绘、放中抒发着无限情怀。风筝自唐代入诗,宋代入画,元代入戏,明清入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皆以风筝为题材,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妙篇章。清代学者曹雪芹不仅是扎制风筝的妙手高人,他还集前人之大成,写出了图文并茂的经典之作《南鹞北鸢考工志》。潍县诗人郭望三所写“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步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新来春燕多”的诗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寒食期间,老潍县女童荡秋千、男孩放风筝的动人景象。
  扎风筝、放风筝看似简单,其实,这里面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与工艺技巧。竹、丝、纸、绢,选材上大有讲究;扎、糊,绘,放,“四艺”中渗透着无穷奥妙。扎制骨架要对称,裱糊筝面要平整,绘画着色要亮丽,放飞技艺要高超娴熟。扎糊蜻蜓翅膀要用绢,绢的透明度高,放飞后,蜻蜒翅膀显得活灵活现。扎糊鱼尾要用绸,风筝放飞后,绸迎风抖动,鱼尾显得鲜活灵动。扎糊鹰爪要用硬度较大的纸,放飞后,鹰击长空,方显示出鹰的刚毅与凶猛。放风筝,讲究更多,技艺也更深奥。放风筝必须有线,线的品种多样,粗细不同,材质亦不一样。过去用的是棉线、麻线、丝线,现在用的是尼龙线,这需依据风筝的品种、大小而定。放线、收线过去用“线拐子”,这是一种穿在木制轴柄上的六角型线轴,放风筝时一手拉线,另一只手的食指拨动木轮,收放自如,轻巧灵便。线拐子材质多样,有杂木的,也有枣木的,要说讲究还得数红木的。红木做成的线拐子,木质密实,颜色紫红,通体起线,精雕细刻,一挂锃明瓦亮的铜饰件,精巧细致,玲珑剔透,这可不是寻常人所用的物件。
  扎制、放飞风筝,虽说是一项休闲、健身的娱乐活动,可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这更是一项启迪心智、陶冶情操,锻炼手工、展示才艺的系统工程。风筝飞上了天,谁的风筝扎得好,飞得高,放得远,清晰可辨,一目了然,这无论对于家长、还是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无言的竞争与激励。
  我虽已年过七十,可每逢清明时节,小时候扎风筝、放风筝的情景依然是历历在目,如同昨日。放了学,做完了一天的功课,家里弟兄们便忙活着扎风筝。先用菜刀、斧子将竹坯劈成细的竹条,再用小刀刮削成薄的竹篾。尔后,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自亮出拿手绝活,精心扎制着心仪的风筝。哥哥长我几岁,扎制风筝自然是驾轻就熟,他扎制的是知了风筝。弟弟虽然年龄小,可他心灵手巧,他扎制的是嫦娥奔月。我生性智愚手笨,扎制的是工艺简单的八卦风筝。弟兄们按照心中的构思,一会儿刮磨竹篾,一会儿蜡烛上煨烤,用棉线绑扎好骨架后,再用浆糊将纸糊到骨架上,待到晾干后,再用毛笔精心绘画。经过一番劳作,各自的风筝扎制完毕。大家手拿着各自的杰作,兴高采烈地跑到高高的城墙上。待到一阵轻风吹拂,手中的风筝迎风而起……
  “噢!风筝飞起来啦!”
  “咱们的风筝飞起来啦!”
  欢呼之声,此起彼伏。弟兄们手中的风筝一只只相继飞上了天,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我的心也随着飞向了那遥远的蓝天白云间……
  又是三月三,百花齐争艳。遍地芳草绿,欢乐在人间。城墙顶,田野间,草地上,河滩边,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到处是放飞风筝的人流。他们手里牵动着的是风筝,放飞的是欢乐的心情,绽放的是灿烂的笑容。碧空中飞舞着漫天的风筝,游弋的鱼儿、跑动的兽类、飞翔的鹰雀、舞动的人物,四象八卦、海纳百川,无奇不有、无所不精,绚丽多姿、色彩斑斓,天地人和、生机勃勃。快看,那风筝如飞燕凌空,姿态优美,活灵活现;那风筝似嫦娥奔月,身形阿娜,舞姿曼妙;那串式龙头蜈蚣,似腾云驾雾,如游龙在天。仰望这千姿百态的风筝,耳闻这阵阵钲鼓丝竹之声,我深深被故乡这如诗似画的美景所陶醉,禁不住咏诵起郑板桥赞美潍县的诗篇:“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天不知不觉黑了下来,汇聚在城墙顶上放风筝的“筝友”们,久久不舍得离去。我手牵着悠长的风筝丝线,遥望那高悬于夜空的风筝,忘却了疲劳,丢弃了烦恼,感念快乐的生活,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天上的风筝也该饿了吧,我将一张张圆形的纸片套在风筝丝线上,卷成喇叭筒状,用浆糊粘好。一阵阵轻风吹拂,喇叭筒徐徐上升,它带着我的心愿,飞升到空中去给风筝送饭。月色如水,繁星点点。一只只风筝高悬在夜空,与群星共舞,与皓月同辉。看啊!红绿色的宫灯里面烛光冉冉,知了口中的哨声清脆悦耳,龙头蜈蚣摇头摆尾游弋于夜空。故乡的风筝之夜,美轮美奂,醉人心田,让人不忍离去。“长有、小黑,快回家吃饭啦!”静寂辽阔的月夜中,远远传来了母亲那声声的呼唤……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瞬间六十余年过去了。故乡的风筝,不仅成为了潍坊的名片,更成为了连接五洲四海,传播文化友谊,促进经济发展的桥梁与纽带。故乡的风筝,还有月夜中母亲那声声呼唤,成为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也成为了我永难忘怀与割舍的乡情。
  孩提时期,我喜欢扎风筝、放风筝。长大成家后有了儿子,我依然扎风筝,带着儿子放风筝。风筝,给家人带来了欢乐,成为了儿子心中最美好的记忆。现如今,我的孙儿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儿子每每回想起小时候扎风筝、放风筝的美妙时刻,禁不住炫耀地对孙儿许诺:“毛毛,你要好好学习,听大人的话,到了清明时节,爷爷给你扎风筝,带你去郊外放风筝。”
  “真的?爷爷给我扎风筝?带我去放风筝?”孙儿毛毛满含期盼的目光,激动地对我说。
  “那是当然啰。到了清明时节,爷爷不但给你扎风筝,还带着你回老家,到世界上那个最大的风筝放飞场去放风筝。咱们的老家是世界风筝都,每年都举办国际风筝大赛。你的姑爷爷是潍坊风筝明星,多次荣获国际风筝大赛金奖。他扎制的风筝,小的能装进火柴盒,大的有两层楼那么高,放飞时要用汽车拖着跑。”
  听了我的话,孙儿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拽着我的手,不停地呼喊着:“爷爷一定带我回老家,看风筝、放风筝!”
  哦!风筝——我永难忘怀的乡情!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