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前引来“金凤凰” 乡村旧貌换新颜 |
——诸城市做好产业扶贫让百姓尝到甜头 |
|
□本报记者 潘来奎 通讯员 李 芳 在诸城市桃林镇松园村北部,有一片植株整齐、郁郁葱葱的茶园,老百姓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家门口也有了有机茶园。这对村内老龄化现象严重、产业乏力,经济长期处于落后水平的松园村来说,无异于一场“及时雨”。 松园村绿茶种植历史悠久,但不成规模,种植方式粗放,为此,该镇招引诸城市大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从村民手中流转的旧茶园为基础,通过整合周边山场、林地等资源,在村庄北部开发建设有机茶园,从茶叶种植、设施配套到生产控制、产品销售等全部实施工业化模式,全链条保证产品质量。截至目前,茶园总面积发展到800余亩,实现村集体收入400余万元。 “以前每户都种一点茶,大多自己收点鲜叶,或者自己炒了喝。卖也卖不了几个钱。现在茶园小块的地都流转出去了,俺们还能在茶园里打工挣钱,很好啊。”松园村村民李宗会一边修剪茶树一边说。 为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和集体经济增收,在茶园建设之初就确立了“保收+增收”的收益模式。一方面,农户将土地流转给企业经营后,企业要根据流转土地规模对农户进行补偿,实现土地流转户“旱涝保收”;另一方面,企业要组建以被流转土地的农户为主体的劳务队伍,茶园运营方优先安排他们到园区就业,让农户以劳务输出形式参与园区建设,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景。目前,该村已有60余名村民选择到园区打工,茶园按照每人每天100元的工资标准支付报酬,仅此一项,可带动户均增收3万余元,有效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为打好脱贫攻坚战,诸城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该市将提升“造血能力”作为扶贫工作核心内容,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水平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的优势,突出产业扶贫,统筹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培育建设了一批产业扶贫重点项目和示范企业(基地),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解决“插花式”贫困问题。 该市大力推行“大园区小农户”等新模式,不断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资产入股,与企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诸城市林家村镇的黑土夼村,以前全村守着高低不平的山岭薄地,靠天吃饭,每亩地年收入不足500元,村子空心化严重。如今,随着竹山生态旅游业的开发,黑土夼村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靠山吃山、伴山成长”的村落。2013年,山东润竹山文化旅游发展公司依托竹山的生态条件,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生态农业推广、中草药种植、有机农产品加工营销等。黑土夼村村民将自己的山地丘陵地流转给公司,一亩地一年就有1000元收入。随着旅游、农业以及山泉水业务的扩展,村子里剩余劳动力都就近被安排到山上以及其他生态农业基地工作,他们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掌握了一定的工作能力和技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