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凝心聚力勤耕耘 实干担当谱新篇
大力推进“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改革
和雅文化提升治校育人效能
盘活教研棋局 助推质量提升
立足教育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教育
创新班级建设 助推学校发展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2019年07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和雅文化提升治校育人效能



  ◎马金建

  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后,安丘一中结合潍坊市中小学校长治校育人工程,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在工作细节上抓落实,在关键部位上抓落实,有力促进了学校和雅发展。
  实现角色转变,在管理理念上下功夫
  我认为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亲而誉之,即干群之间关系融洽,相互理解支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改变领导者的姿态,在转换领导者角色上做文章。结合“强学习,提站位,深反思,促整改”专题教育活动和“坚持立德树人,回归教育初心”教育理念大讨论活动,引导学校领导干部做到“四从四到”。
  从指导员到教练员。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领导干部就要带头实干,高举红旗,冲在前面,领着广大教师干,干给广大教师看。
  从运动员到裁判员。古语说:“民不畏我贤,而畏我廉;不畏我能,而畏我公。”领导的威望在哪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一定要把公平、公正作为学校的行政准则,作为校长的处事原则,不任人唯亲,不拉帮结派。在安丘一中,提拔干部、评优树先,校长说了不算,其他干部也说了不算,有机制、有规定,机制和规定说了算。
  从检查员到辅导员。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应当处处事事为老师们做出榜样,要热心辅导班主任,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养;热心辅导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每学年,学校都要组织领导干部与青年教师、青年班主任开展辅导员认领活动,对青年班主任和青年教师实行一带一辅导制度。
  从管理员到服务员。我们坚持学校由管理走向治理,从治理走向服务。我们认为,最好的管理是服务,只有认真地服务,才能赢得广大师生的爱戴,才能凝聚人心,产生同心共向的凝聚力。
  完成顶层设计,在学校发展上下功夫
  完成学校品位设计。一所学校要办得有品位,首先应当梳理出学校的优秀文化基因,提炼出学校的核心价值取向,通过共同愿景的感召,将全校师生凝聚在一起,使学校成为一个寻求自身价值和意义的组织,成为全体师生和雅发展的精神家园。其次,要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共同信仰和主体精神风尚。近年来,我校在和雅文化引领下,形成了“在学习工作中创造和雅人生”的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办老百姓真正向往的和雅学校”的教育愿景。
  完成学校文化设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学校,就是一所没有生命力的学校。我校深入挖掘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办学底蕴,提出了“以和立德,以雅治学”的文化理念,凝炼形成了以“和雅”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构建了理念、价值、育人三大文化体系。学校文化的使命在于育人,在于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怎样使文化育人落地?2015年10月,我曾在《人民教育》上发表《学校文化如何由“说法”变成“做法”》的文章,提出用理念文化指引人,用管理文化促进人,用德育文化培育人,用课程文化提升人,用课堂文化发展人,用社团文化助练人,用节日文化感染人,形成了立体式、全方位的文化育人网格,为全校师生深深打上了和雅文化印记,培养了一大批与道和、与人和、与己和的“三和教师”以及举止典雅、谈吐文雅、形象优雅、学识博雅、志趣高雅、气质儒雅的“六雅学子”。
  完成学校课程设计。一是设计三大课程群,我校出台了《安丘一中课程建设方案》,对课程研发进行顶层设计,引导广大教师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研发出了核心素养课程、特需素养课程和全人素养课程三大课程群。其中《开学课程》《毕业课程》《唐诗简史》等成为我校的精品课程,已在潍坊市推介经验。二是打造特色课程,我校研发了以和雅认知、和雅体验、和雅评价、和雅成果展示为主要内容的“四层段”和雅课程。编印了《和雅经典诵读》读本,分年级打造出主题教育课程、视频课程、主题班会课程、主题活动课程,评选每周之星,在《和雅教育周报》和《和雅教育季刊》上开辟群星闪耀专栏进行展示。2014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推介了我校“四层段”和雅课程研发经验。
  构建运行机制,在动能转换上下功夫
  构建“四会一章程一核心”运转机制。我校坚持以服务师生为根本导向,以师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落脚点,充分发挥“四会一章程一核心”作用,突出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推动学校由管理走向治理。2017年9月,我校《关于建立以服务师生为导向的学校运行机制的实践》荣获潍坊市第十五届教学成果集体一等奖。
  一是坚持认为“四会”建设是由管理走向治理的四个轮子。我校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引导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每年听取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述职报告,有权“弹劾”不称职、不作为的领导干部。评先树优、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事宜,凡是教代会审议不予通过的,坚决不能执行。成立办学理事会,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和现代治理体系建设,集聚办学资源,增强办学活力。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构建起了学校现代家庭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到“同步”、教师和家长教育达到“同心”、学校和社区教育达到“合力”。坚持把家长委员会建在班上,设立校园开放日,积极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家长陪餐活动。坚持每周召开一次校务委员会,对上周工作进行点评,对下周工作进行策划,建立工作督查机制和优秀工作策划评选机制。
  二是坚持认为办学章程是由管理走向治理的内燃机。为确保依法自主办学落在实处,学校研究制定了《安丘一中办学章程》,并提交教代会审议通过。对学校办学理念、治校机构、治理体制、教育教学等进行了部署,驱动学校由管理走向治理。
  三是坚持认为发挥党委核心作用是由管理走向治理的方向盘。我校坚持以党建工作统领学校全局工作,引领学校办学方向,积极打造“红满校园”党建品牌,通过开展红旗飘扬、红歌嘹亮、红心向党、红书诵读等主题教育活动,为由管理走向治理定标引航。
  构建教师自觉发展机制。推动教师加快专业发展步伐,构建起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探索出“教师专业发展=专业阅读+教学反思+小课题研究+多元研训”的教师专业发展公式。
  一是引领教师阅读。每年组织评选“安丘一中年度读书人物”“安丘一中书香之家”,为教师提供读书卡;在《和雅教育周报》上开辟“校长推荐阅读”栏目,编辑出版了优秀阅读篇目集锦《书卷年华》。
  二是督促教师反思。制订教学反思量表,督促教师每节课都要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教学反思交流活动,组织教学反思展评活动。实施问题教学研究,要求每节课都要列出问题清单,撰写问题教案和问题学案,将核心知识嵌入真实情景之中,将真实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解决,从以学备用走向以用促学。
  三是加强教师小课题研究。在安丘一中,我们不会引领教师研究高大深的课题,我们将课题研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校级研究的课题,另一类为教师们自己研究的课题,即发生在身边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的小课题。在安丘一中,小课题研究成为了最基本的教研形式,每年学校都要召开小课题的开题会和结题会,学校专门出台了小课题研究奖励办法,现已有300多个小课题得到了验收和奖励。
  追寻学校本源,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
  让教育发生在“育”的身上。一是追求“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我们坚持各种大型活动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等大型团体活动的主办权归学生所有,每项活动从活动方案、活动创意策划到活动秩序、活动组织实施都由学生提出申请,然后竞标胜出参与。搭建“三自一主”(自我悦纳、自我规划、自我完善和主动发展)自主发展平台,建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学生自主发展促进委员会”,成立了“学生仲裁委员会”,创立了女子教育研究学院和青年干部培训学院,组建了社团活动指导中心。
  二是坚持认为德育创新是教育的活力所在。创新教育活动,每年春天组织和雅春天行活动,规划研学路线图,组织开展帮厨活动,组织评选身边的榜样,组织开展学生干部领导力风采展评活动,致力于培养未来社会的领军人物;创新节日教育,举办了张公制班主任节、公冶长“六艺节”、刘以训科技节。
  让教学发生在“学”的身上。一是倡导“一好”标准。所谓“一好”是指学生学的好。教的好不好,专家有专家的标准,同行有同行的评价,我们更注重学生的要求。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只有学生满意了,教学才能满意。在安丘一中,我们每天都要评选“收获最大的课堂”,每周都要评选“学生最敬重的老师”。
  二是坚持三不原则。即不搞一刀切,不提统一的要求,比如讲不要超过多少分钟,练必须达到多少时间,我们主张当讲则讲,不当讲则不讲;不搞一阵风,始终坚持自己的特色,追求最实在的课堂;不搞瞎指挥,外行不评内行的课,坚决杜绝表演课。把评课的权利由领导干部移交给学科教师、移交给学生,重点关注自然状态下的课和常态课,把每一节课都上成高效课。
  三是实施问题化教学。带动老师们遴选有价值的知识,同时考虑好知识呈现的方式,将学科知识嵌入真实情境之中,努力创设思考探究的空间,强调问题化教学,促进问题化学习。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基本点,把问题解决作为学习的基本任务。备课首先要列出问题清单,以问题为主线设计课堂,必须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解决;认真撰写问题教案和问题学案,实现由以学备用向以用促学转变的目的。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山东教育》曾连续三期大篇幅报道了我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情况,并于2014年7月荣获了山东省教学成果奖。
  (作者系安丘一中党委书记、校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