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打造企业信用“红黑榜” |
守信广开绿灯失信处处受限 |
|
“在申报山东省海带良种场项目时,因为信用良好,我们顺利获得了申报资格。”山东省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涉海涉渔企业在申报相关项目时要出具相应信用报告,该企业信用等级为AAA级,提交资料1个月后顺利申报成功,诚信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企业信用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让企业诚信“变现”为有形财富?山东省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建立企业信用“红黑榜”,让守信企业在行政审批、融资信贷、资金扶持等领域获得便利,使失信企业受到限制。 对企业来说,诚信建设“红黑榜”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为提高守信企业项目审批效率,淄博市出台工业投资项目“1+N”审批制度,信用等级良好的企业作出书面承诺拿地后即可开工建设,其他手续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办理完毕即可,这大大促进了项目落地速度。 为诚信者广开绿灯,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休渔期间,荣成市海洋发展局将33名违规作业船东纳入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相关部门在燃油补贴、项目申报、融资贷款等10个方面予以限制,形成了有力震慑,渔船违规作业同比下降30%。 目前,山东省已出台10多个领域的“红黑名单”管理办法,包括人才管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行业和领域,省级主要业务部门已建立起“红黑名单”制度。 “通过增加失信成本,倒逼失信主体进行信用修复。”山东省发改委信用管理处处长张光忠介绍,失信企业将按严重程度在政府采购、招投标领域依法依规被禁入,在一些政策的争取、项目资金的申报上也被限制。“惩戒只是手段,目的是让企业重视自身信用。” 失信联合惩戒初见成效。2018年山东省发改委在行政许可业务中,共查询使用6300多家企业法人的信用记录1.8万余次,其中限制申报事项29次。 (据新华社济南9月18日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