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北海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国内国际
 
标题导航
故乡的灯
母亲的菜园
大爱无疆 情筑高原
秋分时节
秋念
2019年10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的灯



  ◎宋新明

  故乡之情总是难以忘怀。那些泥土的芳香,那些袅袅炊烟,那些蛙鸣蝉唱,小鸟叽喳;还有儿时光屁股伙伴的嬉戏打闹,所有这些,总是不经意间从脑海流过。然而对我而言,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故乡的灯。
  记得小时候,家里点的是一盏豆油灯,灯碗是生铁铸的,比现在的茶碗略大,敞口,碗身很浅,盛满也就一两多油。母亲用棉线捻一根灯芯,放到灯油碗里,稍微高于碗沿一点,用火镰打着火点着。油灯的火比豆粒略大,正如古人说的:“一灯如豆”,光亮也小,在屋里刚刚能看清人的脸。这种豆油灯,点时间长了,一是要添豆油,否则就烧干了;二是要挑灯花。灯芯点到快靠近豆油时,便结成碳黑色的灯花,灯的光线便弱了,母亲用剪刀轻轻把灯花剪了去,屋里霎时亮了许多。
  母亲白天到生产队里干活,晚上常常要在这盏油灯下缝衣服、做鞋子。为了让屋里更加明亮一些,她常常把灯吊起来。母亲每次穿针引线的时候,总要把脸靠近油灯才能看清楚,好多次她额前的头发被烧着了,咝咝地响着,发出一种焦糊的香味,母亲赶紧用手拍灭,又继续做针线活。那时我们一家十几口人,所有穿戴都是母亲在这盏油灯下一针一线完成的。
  到了20世纪70年代,村里的门市部开始销售火油(那时大人们都叫洋油),母亲和大姐便自己制作了一盏火油灯。制作方法很简单,就是用一个带铁盖的玻璃瓶装上火油,将铁盖凿上一个小眼,母亲捻一根棉线,从小眼伸到玻璃瓶内的火油里,然后将露在铁盖上的棉线点燃,一盏照明灯就做成了。由于火油比豆油易燃,火油灯的亮光也比豆油灯大多了。我晚上趴在油灯下写作业,感觉舒服多了,眼睛不会像以前那样模糊了。但火油灯和豆油灯一样也有灯花,因此,燃烧一段时间,也需把灯花剪去,再把灯芯向外挑一挑,好让灯光更明亮一些。
  1977年,我还上小学,在外干活的父亲买了一盏罩子灯回来。这盏灯是白色的玻璃瓶做的,细高脚,有一个盛油的大肚子,灯口像蛤蟆嘴,上面加一个玻璃罩子,点灯时,把罩子拿下来,点亮后,再把罩子扣上,灯便立时明亮了好几倍。让人惊奇的是灯口下还有一个调节灯芯的按扭,灯光的大小可以调,也不再剪灯花了。我和哥哥、姐姐们可以在一张桌子上一起写作业了,我们都非常高兴。那时,在我们村还很少有几户人家能用上罩子灯,因此,我感到很自豪,常常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
  70年代末,我们村因与城关公社相邻,在皇华公社率先通上了电,我们终于用上了电灯。刚通电时,把开关拉绳一拽,电灯就亮了,屋里的亮堂比白天差不了多少。我们全村人都高兴得合不拢嘴,就像过年一样,人人心里都充满了好奇,也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不过,那时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有的家庭几乎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以都不舍得用电。为了省钱,我们家里装的都是15瓦的灯泡,但这样我们也非常知足了。
  安装了电灯后,家里亮堂了,我和哥哥、姐姐们看书、写作业也更方便了,但因供电不正常,家里的罩子灯还不敢停用,一旦停电,母亲便又点上了罩子灯。
  80年代初,我上初中二年级,皇华公社教育组在镇驻地办重点班,我有幸考取了。因学校住宿紧张,我便和另一位同学借住在他亲戚家,晚上下了晚自习,我都要再看一会儿书。为了节约房东的电费,也为了自己省钱,我自制了一盏柴油灯(柴油比火油便宜,柴油灯的制作和火油灯一样,只不过燃烧的是柴油),每次到镇供销社门市部买上5毛钱的柴油可以用一个周的时间。因柴油的烟子大,到了第二天早上醒来,一挖两个鼻孔全是黑的,为了能有个好成绩,我也就顾不了这么多了。
  到了90年代,我已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那时早晚学生要上自习,教师也要办公,为了节约用电,学校里全部安装了日光灯,到了晚上,白色灯光充满了房间,像白天似的。我和老师们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可以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教育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在学校有这样的好灯光,我便把家里也全部换成了日光灯,家里也更明亮了。
  2009年,我家盖了大房子,家里装修,我全部换上了节能灯,还花500多元买了一盏漂亮的饰灯,这个饰灯有五种不同的发光体,能根据需要变换强光、中光、弱光三种发光方式。灯安装好后,孩子们高兴地在屋里跳了起来,伴随着欢快的乐曲,一家人沉浸在幸福中。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母亲,看到这些漂亮的灯,高兴地说:“还是这个社会好,我们小时候想都不敢想。”
  去年,有两只节能灯不亮了,我到灯饰店去买节能灯。店老板告诉我说,现在已经不卖节能灯了,全部是LED的,这种灯不但节能,还比节能灯亮好几倍,发出的光也不刺眼。我听了,便把家里的灯全部换成了LED灯,每当到了晚上,回家打开灯,屋里便一片明亮,让人赏心悦目,感到心情无比舒畅。
  村里的道路两旁,全部换成了太阳能电池板路灯,每天定时开关,到了晚上像城市里一样亮堂。村里的大妈们,吃了晚饭,便在灯下跳起了广场舞,其乐融融。
  故乡的灯越来越亮,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也越来越充实,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我们的幸福与日俱增。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