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记忆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伍豪之剑》:我国第一本激光照排图书
图片41
潍坊将士进军云贵打土匪
2019年11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伍豪之剑》:我国第一本激光照排图书
     我国第一本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排出的中文图书——《伍豪之剑》 (资料图片)



  ◎王培范

  2007年7月,我在安丘市档案局工作期间,经过集体研究决定,建立“安丘文化名人著作档案信息库”,以丰富馆藏内容。随后便向全国各地发函征集,并陆续收到安丘老乡寄来的部分图书。9月上旬,我又通过安丘市武协知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刘峻骧先生,他既是武术家,也是著作等身的安丘籍作家,随即打电话与之联系,邀请他回老家做客,带来佳作。不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孙膑拳武术展演大会在安丘市人民政府招待所举行,刘峻骧作为特邀嘉宾前来出席。展演大会结束后,刘峻骧出席了安丘市档案局专门为他举行的“刘峻骧先生图书捐赠仪式”。
  2009年11月,我到安丘市政协担任秘书长后,因工作关系,与刘老有了更多的交流。不仅深知他的为人、为学,还从中了解到:在他撰写的著作中,有一本《伍豪之剑》,系中国第一部汉字激光照排图书。
  刘峻骧,笔名峻骧、惜今,1937年11月1日生于汶河南岸的安丘县贾戈乡西北村(现属安丘市大汶河旅游开发区),自幼家境艰难。孩提时代,父亲在去青岛谋生返家的路上被土匪杀害,此后与母亲相依为命,靠母亲给人洗衣得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小学毕业后,他只上了三个月夜校,便补习完了初中课程,直接考入了青岛市师范学校。1956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刘峻骧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曾任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通史·原始卷》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伍豪之剑》《王尽美》《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与董锡玖合著),1992年被文化部评为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刘峻骧不仅是作家,还自幼习武,先后师从孙文宾、郭古民、王培生先生,还从民间武师学习八卦拳、太极拳、少林拳,后又多年研究杂技、舞蹈史、戏剧表演史、民间宗教史。文学作品中,其武侠小说《伍豪之剑》为他的代表作,在海内外曾引起反响。
  《伍豪之剑》描写的是1929年任中央军委书记的周恩来,化名“伍豪”,派特工张英从上海来山东锄奸的故事。本书史实和现实的幕后故事,极富传奇,非一般书刊所能比拟。
  张英,原名马宗显,山东省潍县人,自幼习武,1923年在冯玉祥的西北军当兵,1925年被选派到苏联基辅红军军官学校学习,1926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底,张英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特科工作,担任周恩来的警卫员。1929年奉周恩来命令,秘密前往青岛,成功刺杀叛徒丁惟尊和王复元。后化名刘英,前往鄂豫皖根据地任红军第三十二师师长,1932年在战斗中负伤,被送往上海治疗途中,在武汉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年仅30岁。1960年,潍坊市征集地方革命史资料时,潍北双杨店镇的几位老党员反映,马家村有个马宗显,很早就出去参加革命。此事引起了征集者的关注。然而,确认马宗显、张英、刘英这三个名字是同一人的过程,却足足用了二十年。徐向前元帅曾为刘英(张英)题写碑文:“赤胆忠心,刘英烈士千古。”刀斫斧劈,字字铭刻于共和国的青史之上。
  《伍豪之剑》是中国第一本由激光照排技术完成的图书,标志着中国图书出版自此告别了铅字。
  《伍豪之剑》最初并未成书,而是在《人民日报》上进行连载。1980年1月1日,《人民日报》刚刚由四版改为八版,并首次刊发连载文章,即选取了《伍豪之剑》,从1月1日至1月21日共刊载了十五期。目前安丘市档案馆也存留着1980年刊载《伍豪之剑》的《人民日报》。
  尚未连载完毕,纽约《美国华侨日报》、香港《新晚报》就发表评论,称其兼有“武侠小说”“惊险小说”“间谍小说”的优长,海内外报刊一时争相转载。上海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等与作者联系组稿,京剧、话剧、曲艺、评弹各种艺术形式,也争相改编《伍豪之剑》。
  后来,北京大学教授、两院院士王选在谈及北大方正的发展史时,谈到用激光照排的第一本书就是《伍豪之剑》。
  《伍豪之剑》之所以成为中国第一本汉字激光照排图书,王选起了决定性作用。《伍豪之剑》在《人民日报》连载时,恰逢王选正在研究汉字激光照排如何从报纸运用到图书,而该书不仅内容引人入胜,篇幅也短小适中,故王选给作者刘峻骧写信,希望将《伍豪之剑》出版时用汉字激光照排印刷,刘峻骧先生复信欣然同意。
  王选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带领团队研发汉字激光照排,缘起“748”。
  众所周知,在我国印刷史进程中,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第一代产品用细泥刻烧制成了泥字,在此基础上又相继用更为坚硬的木字、铜字印刷。到19世纪中叶,中国又从西方引进了铅字印刷技术,这种印刷方法一直主宰了中国印刷业100多年,它不仅劳动强度大,排版效率低,铅的污染程度高,且费时费力,印刷一张普通的报纸就需要150个工人投入工作。改变中国印刷业技术落后的状况,被摆上议事日程。
  1974年8月,电子工业部、机械工业部、中国科学院、新华通讯社及国家新闻出版署五单位联合向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请示”。周恩来总理和当时的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亲自听取立项汇报,将该项研究方案即定名为“748”工程,作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748”工程有汉字通信系统、汉字情报检索、汉字精密排版三个子项目。王选认为汉字精密排版是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汉字激光照排还处在起步阶段。王选跨过第二代和三代在机械、光学等方面的重重技术困难,选择了别人不敢想的第四代激光照排,这与钱学森当年跳过研制飞机搞导弹的想法异曲同工。王选的选择与研究,让中国印刷业从“铅与火”直接跨越到“光与电”,使我国一下跻身于世界激光照排技术的最前沿。
  王选与刘峻骧联系之时,他所研究的激光照排技术已经确定了配套的厂家:无锡电表厂为汉字终端的生产厂家;潍坊电讯仪表厂为生产照排控制机总成。
  得天时地利人和,1980年7月,《伍豪之剑》被列为我国计算机激光编辑排版系统试排样书。它是用报版宋体排出。所有编辑排版和校对修改工作都是在计算机控制下进行。照排系统中包含一个大型软件,除具有行末、行首自动禁排等一般功能外,还有自动成页、自动形成书眉、页码等较复杂的功能。由于是用汉字激光照排机拍出的,所有文字和图案都是由点阵组成,正文用五号字是由108×108个小点组成的。这些点阵以数字化形式存在计算机,然后四路平行的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印形成版面。这种照排机属于最先进的第四代照排机。参加这一项目研制的有北京大学、山东潍坊电讯仪表厂、无锡电子计算机厂、杭州邮电五二二厂、新华社技术部研究所和印刷厂以及天津红星厂等单位。
  1980年9月15日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中国第一部告别“铅与火”、完全由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排出的样书《伍豪之剑》印刷成功。10月20日,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将《伍豪之剑》呈送方毅副总理,并转呈政治局委员每人一册。方毅副总理欣然挥笔批语:“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术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计算机电与光的时代,建议予以支持。请邓副主席批示。10月25日。”邓小平随后批示:“应加支持”。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