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记忆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伍豪之剑》:我国第一本激光照排图书
图片41
潍坊将士进军云贵打土匪
2019年11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将士进军云贵打土匪



  ◎刘剑侠

  1948年冬,战斗于潍坊地区北部的潍北独立营2连升级为山东警备3团309连,先是奉命开拔青岛西郊,参加解放青岛战役。由于该连在青岛战役中作战勇猛连克敌阵,全连被记功。1949年2月,潍北独立营2连随山东警备3团升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17军49师146团。这个团是山东一些部队的老底子,主要由潍北独立营、沂蒙军区、乐陵军区及胶东军区等部队组成,具有能打善战之特点。此时,146团首长又特地调选潍北独立营二连为团部警卫连,是因为潍县籍战士具有性情耿直、作战勇敢,且在每次战斗中都表现出色等特点,才被选中担此重任。
迎高温酷暑前进
急行军不掉队

  渡江战役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49师146团在南京市区福建路休整一周,然后便乘火车途经镇江、上海等地,一直抵达江西省弋阳。在此稍作整训后,146团在王团长和老红军席玉林政委及副团长焦剑侠的带领下,紧急步入1800公里的云贵大进军。刚开始,每天行军速度为20公里,后来上级要求部队加快行军速度,日行军必须达到30公里以上。部队经长沙时,正值炎炎夏日,时而烈日当空,时而大雨倾盆,这些北方战士面临着各种严峻考验。由于在行军中缺粮少水,战士们身背着铁锨、洋镐、水壶、米袋、背包、枪支弹药等30多斤,使得一些体力弱的战士发生中暑现象。据寒亭籍老兵刘维布老人回忆,他是部队卫生员,不顾自己多么劳累,总是忙着将中暑的战友护送到阴凉处,为其扇风、抹清凉油、针灸穴位、饮水等。经治疗后,有的战友坚持继续行进,有的靠坐上担架继续行进,但也有战士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倒在了湖南那块生疏的土地上。团卫生队的邵子力同志本来体质就弱,为抢救中暑伤员跑前跑后忙得大汗淋漓,由于过度劳累被晒中暑,最后牺牲在湖南。全团将士万分悲痛,团卫生队长宋守孚同志(山东乐陵人)召集全团卫生人员为其开追悼会,并将他的遗像和淮海战役纪念章庄严地挂在会场的正中央,宋守孚队长含泪颂述了邵子力的事迹,会后,又把其遗体用十二尺白布裹严埋入当地山野中,并树立起一块木牌作为临时标记。此后,团政治处将邵子力的一些纪念章等遗物,寄回他的家乡沂蒙山区。大家与这位曾一起战斗过的老战友挥泪告别,默默地继续南进。
  那时部队在行军中,经常是逢山爬山,遇河涉水。有时路过树林草丛还会遇到毒蛇袭击。146团2连有一位李姓小战士到林草稠密的僻静处小便时,不慎被一条大毒蛇咬伤,伤口青紫,疼痛难忍。此时,军医丁翌和同志立即用刀对其开皮放血、排出毒液,又敷上一药膏,小李才幸免遇难。后来部队夜间行军时,便采取手举松明子火把吓退路边毒蛇的办法,效果不错。江西、湖南的蚊虫特别多,为防止被蚊虫叮咬传染疟疾,部队还发了防蚊油、蚊帐等。疟疾发作时,病人体温高达40度以上,先冷后热,呈半昏迷状态。团警卫连战士王希亮、崔林德(均系潍北县人)等发病后,高烧达42度,嘴上热起大泡,发冷后又高热,呈半昏迷状态。此时,收容队只好把他们抬上担架,才跟上部队前行。部队到达湘潭时,刘维布(寒亭区戈翟村人)也患上了疟疾,发冷发热高烧不退,卫生队宋守孚队长急忙让他坐上担架,并连服药物三天,才病愈归队。疟疾在当地俗称“打摆子”,当时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让患者口服奎宁或药涤平等,虽有效,但不治本。后来部队入黔,便采取人人服药预防的办法,才彻底根治。与此同时,有的战士还因掉队遇上国民党散兵游勇及当地土匪的袭击。在湖南江界,战士张元巡、张建柱、徐世祝、邹景汤等与敌遭遇,双方发生激烈枪战,徐世祝腿部挂彩,邹景汤当场牺牲。待后续部队赶到后,敌人才钻进深山老林。此时,原潍北独立营老战士张树叶、张清哲(均系潍北县高里人)想出了一种好办法,就是用绑腿带子相互牵连着边行军边睡觉,虽然迷迷糊糊前行,但不易掉队,受到团首长的表扬。
  1949年8月,146团开拔至湖南长沙时,还发现一件怪事,大街上站岗或巡逻的士兵,都身穿国民党黄卡其布军装,头戴青天白日帽徽的黄军帽,胸前却佩戴“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胸章,还懒懒散散地执行着公务。这时,团警卫连三排的三个班长周维功(潍县寒亭区泊子人)、张思兴(潍县寒亭区前岭村人)、张增才(潍县固堤街道人)随即命令战士枪上膛刀上稍。机灵敏捷的连通讯员程建国、刘尔忠(现经济开发区西贾庄人)也将子弹“哗”地推上枪膛准备出击。在这紧张的时刻,警卫连李连长(潍北泊子人)和指导员崔鸿禧(胶东平度人)匆匆走来。崔指导员说:“这是陈明仁指挥的一支国民党起义部队,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随时防止起义部队或许有小股部队反叛。如有反常,立即镇压,绝不留情!”同时,李连长和崔指导员还对三位班长的高度警惕性给予了表扬。
追剿李弥残部
救伤员立战功

  部队刚刚入黔,又突然接到尽快向安顺集结的命令。为按时到达集结地点,部队不分昼夜冒雨急行,有时走大路有时走草地,战士们小跑着直插乌江渡。部队到达遵义后,又经贵阳平霸向安顺开进。在安顺驻扎十余天后,突然接到上级急令,要47师将士立马出动,奔赴云南驰援省长卢汉率部起义。部队昼夜急行军,经贵州与云南交界的磐县高山(当地称七十二拐)进入云南沾益。在此与敌交火,敌人打打退退。这时上级首长命令,要轻装上阵,猛追狠打溃败的李弥部和宪兵残部。李弥是潍北独立营的老冤家,冤家相逢,格外眼红,战斗打得异常激烈,不少将士负伤甚至牺牲,146团政治部主任七号首长和很多战友永远地倒在了那块土地上。为尽快消灭残敌,部队与地方武装紧密配合,炸桥梁,截公路,使逃敌成为瓮中之鳖。在天城关一战,就歼敌俘敌6000多人,最后使残敌越境窜入缅甸境内。此战中,原潍北独立营将士有多人立功受奖,张增太(潍北固堤大常疃村人)在追剿李弥部时猛打勇冲,一人制服多名敌人,在此战中勇立一等功两次。卫生员刘维布和战友程建国紧密协作,几天几夜不休息,为伤员骨折固定和包扎伤口,连续救护几十名我军伤员和国民党伤兵。为此,刘维布受到部队嘉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不久,刘维布由连长芦承喜和指导员崔鸿禧介绍,光荣入党,随后又被任命为团卫生队看护排二班长,同时奖励左轮手枪一支。刘维布在担任看护排二班长期间,带领全班战友在当地开展戒烟戒毒活动。期间,全班先后缴获大烟枪十余支,烟土2公斤,除留作200克做药用外,其它全部上交团队,受到团首长表扬。
追剿土匪被骗
遭包围被救出

  1950年6月,17军146团开拔至贵州普定县布郎乡驻防。此地有土匪武装李成举的保安一团和李成学的保安二团,两人是亲兄弟,十分顽固反动,竟不顾我军多次警告,屡屡与我军对抗,后被我军击溃。此时,二人便假装起义,背后却又拉出队伍继续与我军为敌,这样反反复复出现过多次。有一次,李成举率保一团发生叛乱,被我军当场击毙。据寒亭区原潍北独立营老班长张思兴回忆,有一天上午,我军剿匪部队突然接到附近村落一个乡民的急信,说解放区有一位副区长被土匪逮住了,正押往附近后山的一座山洞里接受拷打审问。这位副区长向这位过路山民使了个特殊眼色,让他赶紧向解放军报信。团首长听说后,怒不可遏,立即从各连营抽调了93名精干战士组成剿匪武工队,决定立即消灭这股顽匪。在这支剿匪武工队中,就有原潍北独立营老战士,时任警卫连管理排长的王成祥(潍北西官庄人)和警卫班长张思兴(潍北前岭村人)等人。可谁知等武工队急速到达“情报”所说地点时,却发现我部已被敌人重重包围,原来那个所谓“乡民”是一个土匪探子。这股土匪的头领就是李成举的弟弟李成学,此人从多地招来若干土匪,这次是专为哥哥报仇的。当时,贵州山地的土匪以抢杀为生,也很会打仗,且狡猾强悍。武工队刚到达此地,就被机枪一阵扫射,30多名战士当场牺牲。武工队只能面对强敌仓促迎战,战斗打得十分惨烈。土匪越聚越多,包围圈越来越小。这时,担任警卫班长的张思兴便向武工队队长靠拢,并分头清点人数,收拢部队,发现身边的队员张继春、白大光已是重伤。于是,他们背上伤员,带领剩余战士强行突围,可几次突围都没成功。此时,那股土匪利用地形熟悉、目标小、在暗处的优势,不断从暗处对武工队进行强烈枪火袭击。武工队队员只要发现土匪露头,就立即击毙。张思兴和几个战友背靠背搜寻着土匪,发现一个击毙一个,被打中的土匪咕噜噜地滚下山去。从早到晚也记不清到底击毙了多少土匪。
  当解放军首长获悉剿匪武工队受阻后,便立即组织全团出发,对顽匪进行围剿。武工队队长和张思兴率队在后山坡激战时,张思兴发现原潍北独立营老战友王成祥也负伤了,仍顽强回击着土匪。这时,忽听前边传来一阵阵吼声震天的冲杀声,土匪们纷纷逃窜。原来是驻安顺的17军军部警卫营得知信息后赶到,将围困中的武工队解救了。这时,武工队队长和张思兴急忙清点突围人数,发现参战前的93人仅剩15人。
  此后,部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战术训练,剿匪能力大增。当时,贵州山区的土匪多如牛毛,他们熟悉地形,利用国民党军队撤退时留下的武器,从深山老林钻出来用迫击炮攻击解放军的部队。解放军在剿灭普定深山窗子洞一股200多人的土匪时,146团2营连续攻打3天3夜未果。危机时,贵州军区140团1营2连1班副班长肖国宝同志勇敢地冲了上去,用胸口堵住敌人的机枪孔,掩护战友们冲了上去,才消灭了那股敌人。对捉住的罪大恶极的十几名匪首,解放军和当地政府在普定县城召开公审大会,宣判后立即枪决。及时稳定了社会治安,当地群众拍手称快。
  1951年10月,17军146团奉命调入16军参加抗美援朝,改番号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6军47师141团。张思兴老人回忆,16军几万人马在军长尹先炳的率领下,浩浩荡荡从贵州出发,经衡阳、过汉口,然后从河北省的衡水乘上火车,在此换上冬装,直达吉林的集安,跨过鸭绿江与敌人战斗,在朝鲜战场获得胜利,荣获王牌军称号,期间许多潍坊籍老兵都立了功,被记入史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刘维布和张思兴等原潍北独立营老兵,曾专门查阅相关资料,史料记载抗美援朝期间,潍坊地区先后有2428名潍坊籍官兵入朝作战,其中有1530人在朝鲜战场上牺牲。老人们唏嘘不已,连连说道:新中国是用先烈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年轻一代要继续发扬革命传统,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为了国家的壮大富强努力奋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