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要闻 |
第02版
要闻 |
第03版
聚焦全国两会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侯秀红
八百多年前的一座古桥,跟一座与它同名的村庄相依相偎着,喁喁私语。只是周围,却再也寻找不到类似于河流的蛛丝马迹。八百多年的时光太久,当初汹涌浩淼地横亘于村庄之前的大于河的波涛,一路披星戴月,一路阅尽风霜,一点一点地把自己升腾起来,转移到了目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袅袅的炊烟伸长着它的手臂,簇拥着村庄从大于河原来冲击的河床上不断蔓延。金灿灿的谷穗摇曳着,安详,平静,饱满,靓丽。 大于河把它积聚在古道里的全部喧嚣,封尘于岿然不动的古桥里面。于是,就有了大金国的风,元明清的雨,张果老的驴蹄印和柴王爷的车辙…… 遥想当年金族外侵,生灵涂炭。整个华夏国破家亡,狼烟萧萧。偏安一隅的乡民,为了生存及后世子孙的出行方便,自发筹款建桥。他们当时也许料想不到,村庄里族人们的一个小小的善念,会一下子铸造成了一座八百多年的辉煌。而且这种辉煌,还将无限期地辉煌下去。这在当时的战乱与动荡之中,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关于一孔桥的神话和传说兀自美丽着。除去这些不表,建造者的功绩已经彪炳史册。一孔桥的历史当与坐落在北京永定河上举世闻名的卢沟桥属于同一时期,卢沟桥雄踞华夏都城,静观风花雪月,自然会受到历朝历代帝王将相的青睐和关照,修缮和重建的事,时有发生。而一孔桥与卢沟桥相比,则要沉默得多,羞涩得多,朴拙得多。 其实,村庄的名字原本不叫一孔桥,它本称大刘家庄。一孔桥原本也不叫一孔桥,最初它被称为大于河桥,或者大刘家庄桥。而最终流传下来的,却是因其独特的一孔构造而被称为一孔桥,大刘家庄也因桥的缘故而更名为一孔桥村。 一孔桥宽4.7米,高5米。厉楔型带,卯榫石块,嵌砌而成。桥面北侧,镶有高浮雕龙头,南侧镶有浅雕龙尾,象征大于河宛如一条巨龙直奔北海而去。桥洞壁上有碑文刻石两块。其一刻曰:武节将军行潍州,北海县乌古论承事郎充潍州,北海县主簿夹谷定远大将军行潍州,北海县令上车都尉广平郡食邑七百户阿勒根。其二刻曰:大金国山东东路潍州北海县儒教乡第十都大刘家庄创修石桥。 都纠首安固村董法佺 副纠首本州烟脂王佺 社官:张同、刘润、刘俊、孙珍、王渊、孙斌、杜友、刘珍、宋道、张文、邓清、孙秀、孙忠、王政、刘清、孙海、刘成、孙通、麻深、孙义、郭平、张彪、郑德、张存、孙明、张聚、秦显、秦顺、李一、郑祥、方祐。 明昌三年九月十五日永记 上述记载,是一孔桥留给世上的仅有的文字。它顽强地与村庄厮守着,挺立八百多年。而且肌肤完好,始终神采奕奕。村庄里所有孩子的童年,一代又一代,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簇拥在它身上坚实厚重的青石板间晾晾晒晒。一座桥跟一副滚烫的胸膛何其相似!儿孙们的欢愉隽刻在祖辈父辈沧桑的纹理之中。他们所要表达的情真或者意切,无需词句,只有目光。 一孔桥敞开着它的心胸,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沉浸在经脉深处书书写写。乡情、乡音和乡土,活跃在微风里,把村里人的日子明媚成了一道一道的风景。 偶尔,一孔桥的桥头上,也会围坐上三、五个拾荒的老者。他们黝黑着一张张脸孔,斑白着满头的乱发。身边的蛇皮袋子里,堆积着的宝贝,相拥相挤,热闹非凡。他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眼下庄稼的收成、钓鱼岛周围的局势以及某个明星的离婚事件…… 阳光从云层里穿越天空,几棵顶着小伞的蒲公英很潇洒地站立着。外出的游子,足音匆匆。将军、退休的官员和垂垂老矣的富商,他们都是在同一个时代里举着铁叉闹革命的勇士。当初他们离开村庄的时候,日本人整天穿行在大街小巷里耀武扬威。伫立在村头的鬼子炮楼上,一面面刺眼的膏药旗猎猎作响。 大半个世纪的风雨之后,一孔桥依然尽情地在那里舒展着筋骨,精神抖擞。曾经硝烟弥漫着的村庄,呈现出空前的兴旺、茁壮和蓊郁。 游子们无一例外地觉得,自己恍若只是出了一趟远门。一孔桥周围远远近近、稠稠密密的空间里,到处都还洋溢着他们曾经留藏在村庄里的奔跑和嬉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