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滨作为民营企业家代表,向总书记当面汇报。勇于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鼓励和期望,让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率领歌尔一直奋力践行、勇毅前行的姜滨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歌尔是潍坊的荣耀。全市上下正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的动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助力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尹莉莉 刘伟
“总书记说得好,企业家首先要爱国,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我们歌尔也一直坚信‘优秀者死,卓越者生’的信念,一直致力于做行业的引领者。”7月21日,面对总书记的激励和期望,带领歌尔在中国声光学领域深耕20多年的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滨发出了这样的心声。
就在此前的一周,7月14日下午三点,随着沪市收盘钟声的响起,歌尔成为山东第七家市值过千亿元的企业,这也是山东省第一个市值过千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而潍坊也因此成为省内继济南、青岛之后,第三个同时拥有两家千亿级上市公司的城市,也是省内唯一一个拥有俩“大块头”上市公司的地级市。
业绩逆势上扬,市值攀上新高。创业20多年,歌尔从一家生产微型麦克风的地方小厂,成长为营收351亿元高科技龙头企业,即便在今年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歌尔依旧保持十足的发展活力:预计上半年净利润7.60亿元-7.86亿元,同比增长45%-50%。歌尔也从一家地方企业成长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全国电子信息行业标杆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科技投入推动创新—从零创业的科技型企业
居高声自远。回望歌尔的高速发展路径,在公司成立之初就立下“争行业先锋,创国际一流”目标的歌尔,在创新路上一直保持高速成长。
20多年来,姜滨带领歌尔二十年如一日,一步一个脚印专注在“产品第一”上,从微型麦克风、微型扬声器做起,到声光电精密零组件、智能硬件整机,实现了企业的从0到1、从1到N的飞跃。
1997年,姜滨从一个当时并不被看好的小小电子元器件驻极体麦克风起家,创业十分艰难。电子元器件产品非常小,非常精密,看似简单,背后的要求却非常高。
当时,松下是麦克风领域的标杆。姜滨提出了“向松下学习!”的口号,全面提升公司品质管理体系。在当时电子信息行业飞速发展,企业纷纷涉足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同期的9001认证则少人问津,而歌尔却盯上了9001。
“我们创业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很多企业刚开始搞ISO质量体系认证,那个时候搞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很少,因为9001比9002多了研发一项要求,审核也比较难通过。我们当时上来就坚持搞9001,因为我们从创业开始设立了研发部门。”姜滨说。
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里,歌尔就有200多名员工通过国家注册质量工程师的考试,占到了潍坊市的80%以上。躬身质量,扎实耕耘,让歌尔形成了很强的品质文化。
为了提升品质,姜滨还一直持续做一件事,就是将企业资金加大用于研发创新、制造升级上。
“我们早期的时候有限的资金都买了研发设备,比如我们在1997年,1998年,就拿出上百万元买了全球最好的声学测量设备,建设了一些专业的实验室。那时候公司连辆像样的车都没有,公司规模还是很小的,挤出几百万元不容易。”
公司要发展就一定要有前瞻性,就要舍得在研发配置投入。正是姜滨这个让很多公司高层也不理解的决定,成为歌尔经营业绩快速稳步增长的源动力。
“技术投入说起来简单,但要持久贯穿下去,并不容易。歌尔平均每年将销售额的8%左右投入研发,研发布局全球,我们在美国、日本、韩国、丹麦等地也分别设立了研发中心。”
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进入资本市场后,短短12年的时间,歌尔已经完成研发投入达百亿元。持续的研发投入,结出技术创新的果实。十余年时间,歌尔累计申请专利2000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量过半,其中国际专利已超过2000项。
逾100亿元的研发投入,20000余项歌尔专利,让姜滨对产品和市场有了底气,也让资本看清了歌尔的实力。
下好先手棋—声光电主航道上的“引领者”
自2001年歌尔成立,就持续走在行业技术最前沿,但这没有成为歌尔放缓前进脚步的资本,相反,姜滨有着更多的考量,正是他的前瞻性思考和歌尔强大的科技投入和研发,让以声学起家的歌尔在转入光学这一全新赛道后迅速成长。
歌尔尽管在微电声、耳机、可穿戴等多个领域实现全球领先,但单一的业务模式不能为公司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传统业务增长乏力也不能满足公司快速发展需求,必须开拓多元业务模式,挖掘新的营收增长点,激发公司持续发展的活力。正是基于国内外发展形势及市场需求,姜滨积极把握消费类电子行业智能化带来的新机遇,依托微电子、传感器、零组件和高端装备制造为基础,培育壮大智能耳机、虚拟/增强现实、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新兴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的多元化发展。
下好产业布局的先手棋决定着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虚拟现实领域,姜滨早在2012年就开始带领歌尔研发虚拟现实产品,歌尔从2012年开始研发虚拟现实产品,在工业设计、结构设计、电路设计、光学设计、声学设计、传感器开发、天线开发、系统集成等虚拟现实全技术领域建立了强大的技术优势。目前公司与全球三大VR头显品牌厂商中两家达成了紧密合作,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
支撑起歌尔庞大产品体系的正是歌尔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其研发体系既能实现不同领域内单项研发项目的齐头并进,彼此间又能相互融合推出创新性产品。“歌尔的创新力蕴藏在从零部件到整机,垂直整合、有机融合的创新架构。”歌尔产品开发总监王德信如是诠释。
去年底投入市场的“环境组合传感器”就是歌尔创新架构的一个印证,其设计研发需要企业同时具备先进的麦克风、气压传感器技术和系统级封装工艺,同时还要有软件算法的支持,“在业内,这四个条件能够全部满足的,只有歌尔。”歌尔的成长发展折射着我国智能制造的影子,光学产业的突破发展也成为其在更多细分领域为中国赢得一席之地的生动剪影。当前,歌尔在声学、光学、微电子、精密结构件等精密零组件,以及虚拟/增强现实、智能穿戴、智能耳机、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都构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声光电领域,“歌尔制造”已经成为品质的代名词。
用好一流人才——让科研人才诠释“歌尔制造”
歌尔的产品从单一的微型麦克风拓展到声光电精密零组件和智能整机。随着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对技术人员的需求更加迫切,但每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有限,如何吸引他们来这里?如何实现科技、人才、产品的同频共振?
实现技术创新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关键要有人才支撑。姜滨是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工程师出身的他尤其明白这个道理。
歌尔注重企业创新体系和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打造人才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激励各类人才留在歌尔、投身创新、实现抱负。近5年,累计研发投入达到79.23亿元,占年度营业收入的8%以上。
研究生毕业的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王帅,来到歌尔工作5年,已经开始带领团队承接研发项目。他的感受是,除了匹配一线城市的薪资待遇,歌尔还给予年轻人充分的保障和信任。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歌尔以一流的产品和业务能力服务于全球一流企业,而这些都需要一流的人才来完成,特别是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姜滨大力推进“人才强企”战略,通过股权、期权、购房优惠等激励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企业工作,通过构建全球化研发布局,整合全球高端人才资源,构建全球一体化人才平台。
2004年,谋划从驻极体麦克风向MEMS(微机电系统)麦克风转型的姜滨一次次往返潍坊和北京,与微电子领域的行业领军人物宋博士沟通交流,伸出了橄榄枝。虽然歌尔承诺提供优厚的薪酬,配备研发设备和团队,但他不愿意离开北京,为此特批他可以在北京单独办公搞“远程研发”。求才心切的姜滨最终打动了宋博士,他签约歌尔,举家搬到潍坊,成为歌尔引进的首位博士。
十几年来,宋博士带领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省级重大项目16项,带领研发的“集成硅麦克风”填补了国内空白,累计产值达120亿元、利税25亿元,其主持的“高性能传感器及其集成式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歌尔构建起领先世界的微电子研发集群,宋博士也成为新一代电声器件研发的领军人物。
自2016年上榜全球MEMS(微机电系统)厂商20强以来,歌尔仅用四年的时间跻身至全球第9位,这是首个进入全球MEMS厂商前十的中国企业,也是上榜全球MEMS厂商20强的唯一一家中国企业,让全球同业刮目相看。“取得如今的成绩,宋博士功不可没。”歌尔高级副总裁高晓光说。
人才有了扎根的土壤,企业才有发展的空间。当前,歌尔集聚的技术人员超过1万名,形成芯片、封测、算法、系统方案开发能力。不仅是产品迭代加速,歌尔的40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也大多应用上自主设计的装备。
“今年歌尔的人才招引克服疫情带来的诸多不利,年度招聘大学毕业生1300名,较去年增加37%,明年还将再招1500名。下一步歌尔要抓住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发展机遇深耕微电子、光学、声学等前沿领域,力争用5到7年时间进入世界一流企业!”对于未来发展,姜滨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