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希明 初秋时节,寿光市营里镇万亩蔬菜园区的数百个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果实累累。两年多时间,从一片种植传统作物的低效土地到一个集技术集成、生产示范、辐射带动为一体的农业新业态集成区和“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示范基地、齐鲁美丽田园、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寿光市创新园区开发运营模式,依靠“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租赁户”“绿色工厂+产业工人”这“三种模式”,迅速撑起园区骨架,引来众多上下游前沿配套项目,为创新提升“寿光模式”做出了有益探索。 “我们这些大棚所用的土地都是村里给流转的,自己负责建设,镇上按一个标准大棚贷款15万元的标准给贴息一年,园区水电路全部配套,政策很优惠,我回家建了5个大棚。”西黑冢子后村的孙延年正在大棚里管理五彩椒,他说,村里的土地盐碱化,以前仅能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建成大型园区后,一些种地的农民和在外人士纷纷建棚创业,在家门口找到了挣大钱的机会。让孙延年感到更有前景的是,他们“玩棚”不再跟父辈们那样各自为战,而是由村党支部实行“合作社+农户”模式,党支部领路子,合作社管技术和标准,创新统一农资、技术、管理、检测、品牌和销售的“六统一”标准化管理模式,农产品销售得到了保障。 与西黑冢子后村大棚片区一路之隔的更多大棚,由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建设,西黑冢子后村的金文波承包了6个大棚,雇佣多个“菜把式”种植和管理。西黑冢子后村党支部书记孙俊山告诉记者,这个片区是“龙头企业+合作社+租赁农户”模式,针对有的农民想“玩棚”又缺少资金和技术等问题,党委、政府协调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创新“租种分成、联产计酬”的种植模式,使群众零投资种棚,彻底解决了缺资本、缺技术的难题。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工商资本下乡是高频词,营里镇万亩蔬菜园区同样彰显着这样的推动力。园区里有一排排大棚特别显眼,它们是当地知名企业山东泰和华宇集团建设和管理,不但个头大,像一个工厂,而且内外的硬核装备都是“高大上”,运用遥感技术、视频动态监控等先进的自动控制和信息技术,配套大型水肥一体化、智能放风、照明补光等物联网设备,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作物生长动态监测和人工远程精准田间管理,实现了智慧化管理。营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建君介绍说:“这个片区是‘绿色工厂+产业工人’模式,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和规划下,工商资本采用工厂化模式建设运营,显著提升了蔬菜生产的组织化、品牌化、标准化程度,同时为周边村庄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已吸引13家工商资本入驻,为园区崛起注入了动力。” 两年多来,靠这三种开发运营模式,营里镇万亩蔬菜园区不断扩容升级,成为寿北的一块产业高地和创业洼地,促进了乡村振兴,更推动了“双招双引”工作。目前,寿光市与中膳国际团餐达成了蔬菜全产业链项目合作协议,打造“从种子到筷子”的安心健康食品产业链;吸引广东千年新智慧农业项目落户,打造无花果产业链、鲜桃产业链、景观温室和品质蔬菜基地;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引进植物工厂示范项目,利用LED高效智能人工补光技术和聚合物多层光学膜技术对太阳光进行精准光谱分离,建立光伏发电和农作物生长两不误的光伏农业系统,实现农业和工业的深度融合;与南京以斯福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精准水肥一体化示范区,自主研发精准水肥一体化系统应用技术,开启节水灌溉农业发展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