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师生头脑 丰富内容形式 |
昌邑市外国语学校创新“四课”打造党建新引擎 |
|
|
本报讯 (潍报全媒体记者 孙孔嘉 通讯员 金莹)党建课程化是理念与实践相融合的一种课程,它对师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近年来,昌邑市外国语学校把党建课程融入师生头脑并转化为行动自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党建活动内容和形式,在党建“四课”上下足功夫,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健康发展。 党建“必修课”。学校党支部书记保障“三会一课”落实到位,让“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努力把“三会一课”做成党建课程。充分利用好党支部每月的“主题活动日”,突出新时代“党味”,第一时间把新时代新思想新要求让党员知晓、领会。特别是把“讲政德”作为必修课加以渗透,要求每一名党员教师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教人,形成清朗的政治生态和健康的社会风气,体现党员政治本色。 党建“选修课”。根据教育需求,学校适当研发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校本教程,利用课堂主阵地,将红色内容渗透到各学科中,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学校充分利用编发的《永远的丰碑》《党旗飘飘》《光辉历程》等“接地气”的红色选修课教程,利用班队会或闲暇时间,让红色教程成为学生喜欢的“自助餐”。同时,同级部或跨学科科研团队认真研究、找准各教材中渗透红色教育的“焦点”问题,结合研发的校本教程,突出本节教学目标,拓宽问题渠道,从不同侧面引领与教育学生,真正让学生做新时代接班人。 党建“导师课”。紧跟教育时代,站在教育最前沿,深入理解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校让“接地气”饱含深情又通俗易懂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融入到师生脑海中,特别是使学科教师成为学生思想导师,引领学生吸收“评语”精神营养,系好学生人生“第一颗扣子”。 同时,加强学校政治课老师的思想教育,利用集体备课、研讨,找准学生的“拔节孕穗期”,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做到精心引导和栽培,助推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党建“示范课”。为强化党员党性修养与专业技能,学校重点抓好党建+教学、党建+管理、党建+服务等党员示范岗新模式,通过同级部同学科教研、跨级部同学科教研、同级部全学科教研、校际间同学科教研等措施,做到党员教师教研沙龙与“自主、实效、环节清”六步教学法接轨;通过建立“AB角”领导职责互换与体验等互补管理、“ABC”角班级互动管理机制等与管理、服务接轨,达到党员课堂、管理、服务示范引领,助推课堂、管理、服务多元化融合发展。 学校将理论化的党建知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师生从自我做起,小事做起,在实践活动中切身体验、感悟,实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性,实现了党建和学校各项工作深度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