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驾马车”提升脱贫质量 |
——庙子镇创新工作机制助力脱贫攻坚 |
|
□潍报全媒体记者 付生 通讯员 魏奉祯 王洪明 潘忠超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使命。今年以来,青州市庙子镇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认真履行政治责任,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除党委、政府发挥出核心组织推动作用外,还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创新实施了“基金扶贫”“社工扶贫”“公益岗位扶贫”等卓有成效的方式方法,有力巩固提升脱贫质量。 扶贫基金,防止脱贫再返贫 日前,南富旺村一级残疾的王振堂收到了3000元的扶贫基金,握着帮扶干部薛晓东的手,王振堂感激地说:“关键时刻,还是党和政府最关心我们,这是救命钱啊。” 不到50岁的王振堂从2018年开始因病致残无法行走,家里还有年过八旬的老人王甲贵和正在上学的儿子。一家人全靠妻子陈开梅打零工挣钱度日。今年7月,王甲贵不小心摔倒造成腿部骨折,陈开梅不得不在家照顾卧床的公公、丈夫,以及正在上学的儿子,全家生活没有了收入来源,一下陷入了困境。 “有了困难不用愁,镇党委、政府成立了扶贫基金,就是为了给困难群众提供临时困难资金救助、健康医疗、子女入学、家庭生活必须品等方面的帮扶。”薛晓东在走访中了解到他家情况后,主动对王振堂说。 原来,今年6月,庙子镇成立了青州市首个镇级公益扶贫基金,首期募集资金315万元,委托给第三方专业机构运作。由庙子镇各扶贫帮扶人员根据基金宗旨和业务范围,为符合条件的被帮扶人提出申请和预算,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审核后拨付给被帮扶人,专款专用。 据庙子镇党委书记郑丰满介绍,庙子镇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均已脱贫,所有建档立卡享受政策户和即时帮扶户也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但还有一些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一些边缘人口存在致贫风险。所以,他们聚焦各类困难群体,提前制定措施,未雨绸缪,成立扶贫基金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社会补充力量,在防止脱贫户返贫、边缘人口致贫的关键时刻,发挥出“拉一把”的作用。 专业社工,精准扶贫更有力 滴水崖村的张倩今年大学毕业,因为父母都有残疾且家境贫困,她希望能在家附近找个工作,方便照顾父母。在定点帮扶社工蔡向鹏的帮扶下,张倩通过接受电商运营培训,创建了自己的电商平台。 “我学的是电子商务专业,蔡老师帮我联系了庙子之家青年联盟和拓远云+众创空间,指导我运用专业特长创立青州特产品牌电商平台,进行青州特产线上宣传销售。”张倩说。 此举正是庙子镇创新推行“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工服务”扶贫模式的生动一幕,让贫困户有一个全面帮扶和长效跟踪,确保持续永久脱贫。 郑丰满告诉记者,实现精准扶贫,要下“绣花”功夫。各贫困户家庭情况不一,有的需要帮助环境整治,有的需要照顾老人儿童,有的需要给予心理辅导。通过与社工合作,让社工有针对性服务,不仅让基层干部从“针线簸箩”中解放出来,还发挥出“专业人干专业事”的优势,确保贫困户能持续永久脱贫。 3月12日,庙子镇与宇信钙业公司、阳光社工服务中心三方合作助力脱贫攻坚活动正式启动,镇政府提供贫困户名单和服务标准,宇信钙业公司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阳光社工服务中心对贫困户进行全程服务,每月提报结对帮扶情况。镇扶贫办对社工的服务进行不定期督察和抽查。 在社工帮扶中,对贫困户子女教育帮扶被列入重点关注事项,并专门设置了困难儿童“1+5+N助学成长计划”,即一名学龄儿童或在读学生配备1名专业社工、1名心理健康咨询师、1名学业辅导老师、1名律师、1名志愿者,全方位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公益岗位,筑牢自力更生基础 “党的政策这么好,咱不能光等着上级来送钱,也要自食其力。”杨家庵村47岁的被帮扶户冯可忠对记者说,前些年他因大脑意外受伤,导致手脚不灵便,一直在家无法就业,靠着低保与年迈的老母亲维持生活。去年,根据他的身体状况,镇帮扶干部多次与他谈心,帮他联系一家在村附近的私营企业,找了一份工作。“我现在每月有1500元的收入,基本自给自足了。”冯可忠说。 庙子镇一直注重践行“扶贫先扶志”的工作原则。为解决部分被帮扶户“等靠要”思想,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镇村两级积极为被帮扶户提供就业岗位,今年已为48名被帮扶群众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让被帮扶群众自己“站”起来,自己“挣”幸福。 上庄村党支部书记薛居庆对记者说,上庄村面积较大,人居环境常态保持需要大量人力,结合脱贫攻坚,村“两委”研究决定,把这项工作交给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被帮扶群众,让他们有活干,有钱挣。现在,该村卫生保洁工作全面转移给了11名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被帮扶群众,每人每月收入1300多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