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桂红
春雨如酥,柔风绵软。我们踏着清明前雨后的湿地而来,山峦,新绿,在湿润润的空气中,在薄薄的淡淡的雾霭中,温顺、静谧,幽气如兰。 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阳明山的怀抱中,你静静地睡去。你累了,家乡这方贫瘠却又温暖的土地,这氤氲着青草气息的山野,伴着悠悠流淌的淄河水,像母亲的怀抱,像母亲口中悠悠的催眠曲,足以让你沉醉,足以让你安眠。 作家冯毅之,你给自己定位,你给自己安排好了身后的碑刻。是的,你是作家。可你却又不只是一个作家。 1908年,你出生在这里,山东益都庙子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此,你与这里便不可分割,她孕育出你的果敢、你的勇猛、你的聪慧、你的执着。你亦回报她,竭尽全力,文、武、灵魂、生命。 六岁,你进私塾启蒙,但你却不喜欢老夫子的“之乎者也”,你喜爱唐诗宋词,你更加热爱新文化。1921年,你考入益都高等小学,此时正值“五四运动”时期,如多数热血青少年一样,你也受到了新时期新文化新思想的冲击。你开始深思,国人为什么会贫困?为什么会受到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压迫?你开始感到耻辱和悲愤,革命的思想悄悄萌动。高小毕业后,你考入山东省立第十中学。1928年毕业时,国民党的北伐军来到益都,你曾将革命的希望寄托于国民党身上,但是很快发现,他们那是假革命,不但救不了国人,反将国人置身于更加水深火热的境地。于是你感到前途渺茫,悲观失望,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样走下去。1929年,你考入了济南高中,在这里,你遇到了革命先进人士胡也频、楚图南,受他们影响,你懂得了马列主义,明白了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救中国的真理。1930年,你参加“左联”,开始革命活动。但是因为国民党统治者的追捕迫害,你被迫逃亡上海,并在上海参加“左联”“上联”短期暑期学习班,结识冯雪峰、鲁迅、矛盾、夏衍、潘汉年等老师。在他们的引导下,对革命理论和文艺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年十月,你去了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平的“左联”。 革命工作相当艰难,没有工资,要自己想办法挣钱养活自己,还要小心谨慎免遭追捕迫害。在1930年到1937年的革命工作中,你做过很多职业,做过苦力,拉过洋车,也做过老师。你原本才华横溢,又得名师点化,历经几年革命生活的磨砺,于是你的《洋车夫日记》《日月星》《母与子》《西瓜》,诗集《寒夜行》等相继问世。从此,奠定了你革命的道路和文学创作之路。 1937年,组织委派你回到家乡发展革命根据地。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生涯中,你仍然坚持写作,用手中的笔,记录下对敌人的恨,对亲人的爱,对革命无比的忠诚与挚爱。因你的教化和影响,你的村庄成为了一个英雄的村庄——“抗日堡垒长秋村”。村里的青壮年们积极参加革命工作,投身到火热的抗战中。战争是残酷的,正因为受你的“牵连”,你的村庄因此被烧毁18次之多。你饱含深情,用诗歌表达对家乡深沉的爱: “你这个平凡的小山村, 被敌人无数次的烧杀摧毁, 房屋化灰土,到处是血迹。 记录着民族灾难的时日。” 英雄的村庄必定会出英雄的人。村里人不但没有气馁,反而更加顽强,一次次被毁一次次重建,“抗日堡垒长秋村”永远不会消失,永远矗立在中华大地上,永远成为庙子红色革命的标杆! 你的亲人,因为爱你而信任你,从而坚信共产主义。他们为了革命工作赴汤蹈火,抛头颅洒热血气壮山河。最为惨烈的,要数马鞍山事件。那是1942年冬天,日寇接到情报,说马鞍山藏有大部队。但是,谁又知道,当时只有你的家人和伤病员藏匿在那里。他们无法抗击日寇大部队激烈的进攻,在弹尽粮绝之后,你的父亲,你的妹妹,你的爱人连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不甘被捕受辱,纵身跳下悬崖,终止了自己的生命。噩耗传来,阳明山下一片哀鸣,“一门忠烈”,感天动地!你强忍哀伤,化悲痛为力量,发誓与敌人血拼到底。哀思亲人、你用颤抖的手写道: 父亲苍颜白发,妹妹年龄青春, 爱人忠顺温存,孩子活泼天真。 “我们决不做俘虏!” 粉身碎骨,碧血淋淋。 ……
我的孩子,你瞑目吧! 再不要把我的心绞。 不要微笑不要哭嚎, 爸爸的枕头已湿透了。 ……
我的孩子,你瞑目吧! 爸爸要紧握枪和笔。 笔写下这血海深仇, 枪要敌人头碎血流!
哀思革命战友,你写道: 粗壮的身体圆圆的脸, 你的形象常在我脑中现。 英勇顽强指挥果敢, 敌人知名闻风丧胆。 ……
你光辉灿烂的一生, 为党为民忠心耿耿。 我这支笨拙的笔呵, 不知对你怎样歌颂。 终于迎来抗战胜利,你本以为可以放下钢枪专心写作,但是紧接着解放战争开始。你马不停蹄继续前行。但是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你却从未放下手中的笔,你是军人,也是文人,你用双重武器给予敌人沉痛地打击,也给予同志最深沉的爱。假如你身处古代,假如没有战争,那么你一定是一名儒雅的学者、大家,风度翩翩满腹经纶,不需要投笔从戎,只需要全身心做自己喜欢做的学问,写自己的文章。但是,时代造就英雄,你终是被上苍赋予了更为神圣的使命,如同辛弃疾能有“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柔婉,亦能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 当全面胜利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你卸下身上背负的钢枪,在建设新中国政务繁忙之中依然没有放弃写作。虽身处逆境,却也未丧失斗志,坚持用反复诵记的方法,保留下60多首诗作,并写下十万字的日记。这些文字,编入《阳春勿忘三九天》文集。后来,《冯毅之六十年作品选》问世;晚年又出版作品集《风雨沧桑一百年》。 你是一个传奇,更是庙子人民的骄傲。你对党忠诚,对生活充满热爱,你的身上,从来都散发着一种坚毅的光芒。如同你的名字,冯毅之。坚定信念,毅然决然。你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常人看来,你对革命所做的功绩远远大过你的作家头衔。而你却在暮年叮嘱儿孙,百年之后回老家安眠,如立碑刻,就刻“作家冯毅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