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大地颂歌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致敬先锋
 
标题导航
作家冯毅之
灵性水沟子崖
说说灯的变化
捧出夕阳红的风采
红色保育
2021年06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说灯的变化



  ◎刘绍堂

  灯,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光明,生活中谁也离不开它。这灯,随着祖国的日益繁荣富强不断变化着,也见证着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光辉成就。
  建国初期,俺家点的是黑油灯。灯碗里放上食用油,用线绳或将棉花搓成细条当灯芯。那时没有火柴,点灯时先用火镰打火石,火石迸出火星后引着火绒,再用沾着硫磺头的小木条引出明火将灯点亮。点着的灯,灯头如豆,亮度似萤火虫的光常一闪一闪的,逐渐燃成灰的灯头不时起灯花,得不断有人去挑。就这样的灯,也舍不得点,一旦点着,母亲立即端出针线筐子,揍在灯前不是缝补旧衣裳,就是做鞋袜,至于纺线、搓玉米这样的粗活都是摸着黑干。为了省油,还在断山墙上开了一个小窗,将灯放在小窗里,一灯两用,让在外间吃饭或干家务活的人也沾点光。
  1953年,农村成立了供销合作社,凡入股者每户每月优先供应四两煤油,从此俺点上了煤油灯。用墨水瓶做的小油灯虽小,点起来可比原先的黑油灯亮多了。那时供应的煤油太少,点这点灯舍不得干别的,只供我晚上学习和母亲做针线用。为解决油少的难题,一位同学的家长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临近的几位同学都将自家的煤油拿出一点来,晚上大家围着一盏小油灯读书写作业。煤油灯虽明亮,可直冒黑油,尤其买来红汤煤油时,一点灯便烟雾滚滚。一晚上下来,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大家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我们每个人不仅鼻孔是黑的,脸也如同唱戏的黑花脸一般黑。还有一不小心就会烧着眉毛和头发,记得一位同学写作业时打起了瞌睡,头倒在了灯头上,小分头烧得好大一块成了卷毛。
  后来我们国家有了大油田,供应的煤油多了,家中点上了玻璃罩灯,还置了一盏能防风可提到院中用的马灯。这罩灯烟往上跑,灯头大,格外的亮堂。在这样的灯下看书写字特别得意。休息时,调皮的小伙伴们用手影变幻小狗小兔,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有时还在玻璃上写上字、画上画,用这灯将影照在墙上,招呼家人都来看这自制的西洋镜呢!
  1955年冬天,俺村第一次放电影。乡亲们看到挂在电影机旁的电灯亮的如同小月亮,高兴的热烈鼓掌,盼望有一天能点上这又亮又无烟的灯。放映前乡长讲话,他说:“将来社会主义建成,咱们要吃面包、喝牛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时家家都点今天这样的灯!”大家听后高声叫好,心中在想,过去富贵的财主、帝王的宫殿也只是点蜡炷,咱这辈子如能用上这电灯,那可没有白活!
  时光飞逝,光阴如箭。现如今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灯的不断变化告诉我们:伟大的党好、伟大的祖国好、改革开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好。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中国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