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野千里绽芳华 |
——潍坊市创新提升“三个模式”综述 |
|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杰 打开潍坊“画”卷,七月的沃野田畴,升腾着多彩的生机与活力。 农,天下之大业也。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到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和视察山东时,两次讲到“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充分肯定了潍坊“三个模式”,寄望殷殷。 牢记总书记嘱托在乡村振兴中交出优异答卷。全市上下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坚定扛起时代重任,深化、拓展、创新、提升,赋予“三个模式”新内涵,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积累新经验,千里沃野踏响振兴最强音。 敢闯敢试当好齐鲁样板排头兵。2020年,我市农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达到1038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51元、增长6.3%,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乡村振兴在希望的田野上美丽绽放。 目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向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军!我市坚持农业农村一体设计、城乡协调推进、五大振兴同步发力,不断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探寻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和样板,交出了一份农业更有干头、农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奔头的“潍坊答卷”。 啃下“硬骨头”,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收入,减支出,强保障,我市的脱贫“加减法”算出了民生“幸福账”。全市6.84亿元的941个产业扶贫项目,每年可产生近5000万元的收益,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聚焦“强美富”,浓墨重彩绘“新卷”。 ——潍坊“三农”的优势在产业。对标现代农业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产业为基、全面振兴,坚持片区带动、全域提升,坚持城乡融合、全要素支撑,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产业结构更优,农业产业发展动力更足,农业产业组织更强; ——与产业发展相呼应,环境整治同步推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宜居宜业梦想照进现实;通过典型引领,共治共享,乡村治理现代化走深走实;着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民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迅速壮大,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创新创业; ——在农业开放、科技创新、农村改革等方面加力突破。用改革破解要素制约、激发动力活力,乡村振兴动能得到充分释放;用创新强化第一动力、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农业的科技翅膀越来越强健;用开放倒逼改革、促进创新,国家农综区在农业开放发展新体制上先行先试,一批首创性制度成果加速落地并向全国辐射。 令人瞩目的成绩,赢得了“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赞誉。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也需要科学的指标体系引领。 为全国农业农村发展探路,是我市一以贯之的担当。继在北京发布《潍坊市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实践报告》后,6月6日上午,我市与北京凯德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联合发布《潍坊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编制《指标体系》,目的是更好地引领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国乡村振兴探路子、作贡献。”市委书记田庆盈在发布会上表示。 基础:产业高质量发展 用全国1.7‰的土地,贡献了全国7.2‰的粮食、15.7‰的蔬菜、19‰的农产品出口额,成为全国知名的“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果园子”。作为农业大市,潍坊的产业发展有着深刻的农业“烙印”。 全市拥有粮食、蔬菜、畜禽、花卉、苗木、瓜果六大主导产业和种子、农机两大先导产业,其中畜牧、农机已发展成为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寿光设施蔬菜、昌乐西瓜、昌邑大姜、安丘大葱、高密葡萄等产业蓬勃发展,12个县市区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品牌产业。 “三个模式”的核心是农业产业化。创新提升“三个模式”,产业为基固根本,农业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市粮仓根基牢。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42亿公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49公斤以上,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41.3万公顷,丰收画卷越来越斑斓多彩。 瞄准蔬菜和养殖业两大领域,引领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列入全国第一批产业集群培育名录,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和集散地,京津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供应基地。2020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67.37万吨,占全省的11.6%。 从产业源头抓起,国产种业逐渐崛起。乘潍坊国家农综区设立的东风,“种业硅谷”加速打造,努力实现蔬菜种业产业化、品种国产化、种苗集约化、合作国际化,自主研发蔬菜品种市场占有率达75%。 以现代种业为代表,如今的潍坊农业,已从原来的输出产品,向输出技术、人才、标准、种子、装备等高端成果转变。在寿光,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对外集成输出先进技术、生产标准以及解决方案,“寿光标准”已在26个省(市、自治区)落地开花。其中,日光温室番茄、黄瓜2项全产业链行业标准填补国内空白。在诸城,今年4月29日揭牌的全国畜禽屠宰质量标准创新中心,将输出畜禽养殖、屠宰、保鲜、冷链配送等全产业标准体系…… 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现代高效农业迅猛发展,已初步构建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潍坊农业质量优势、效益优势、竞争优势愈发突出。 关键: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以科技创新为“要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 智慧农业什么样?从基础设施上或许可窥见一斑。自动放风机、电动遮阳帘,在手机上操作几下,就能为棚里的蔬菜降温。随着智能水肥一体机、自动补光灯、自动喷雾器等的广泛应用,手机成为新农具。 高标准现代化大棚、有机蔬菜智慧工厂、智能种植床、水循环温度调节……在坊子区洼里村,智慧农业迸发出新动能。 改变传统农业耕作模式,智慧农业发展风生水起。目前,全市建成智能化大棚3万多个,发展智慧农场、智慧牧场各100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 让经营管理尽在掌控中,我市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农业投入品网上备案管理系统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全程质量追溯系统,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数字赋能,让农产品终端销售更加“智慧”。高密市采用“直播带动+产地直销”新模式,叫响夏庄镇韭香“大金钩”。 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使农业进入数字化、精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时代,让无人农场成为现实。坊子区马司一村借助无人农机精准指导,完成小麦的耕、种、管、收等各个环节。 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建成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中国农科院寿光研发中心、国际种业研发聚集区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设立30多家农业“院士”工作站,引进一批高端科研人才,开展科技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 以制度创新为支撑,大胆探索实践,走出农业农村一体发展新路。 针对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小农户散弱”等问题,探索“按揭农业”“合伙人制度”“拎包入住”等做法,构建“投资商+运营商+农户承租管理”运行机制,找到多条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路径。 破解“三农”融资困局,加快建设山东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在全国率先推出“交易鉴证+抵押登记+政策担保+风险补偿+风险缓释+不良处置”的农村产权交易与农村金融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并已经在省内外部分地区进行了推广。 为保障农民利益,建立产权清晰的合作经济组织,我市以农村“三块地”改革为基础,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能够“带着产权进城”“拿出产权入股”。 “三个模式”的灵魂是改革创新。从农业产业化“一分试验田”到农业开放发展“国家试验田”,从推动生产要素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优化配置到全要素支撑乡村振兴,潍坊始终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瓶颈、激发动力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