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让红炉技艺在新时代“浴火重生”
扎根沃土的创作者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2021“好客山东游品荟”“第二届胶东海洋童玩季”启动
我市举办潍坊核雕技艺提升班
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报名将开始
2021年07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红炉技艺在新时代“浴火重生”
  潘永忠介绍铁器制作技艺。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潘来奎 摄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潘来奎
  “二百只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这是当年潍坊手工业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其中,红炉锻制技艺在潍坊传承已久,奎文区广文街道东上虞社区是主要的创始发源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红炉锻制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化发展,建设可持续性新型社区,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在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东上虞社区不断挖掘、保护、传承红炉锻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蕴含的“红炉精神”,探索实践“四融四态”建设模式,有效激活了历史文化基因,使非遗从单纯性、概念化保护向社区化、生活化、平台化发展,为社区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径和空间。
最红火时村里人家十之八九都打铁
  潍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手工艺项目丰富多彩,是历史上全国有名的手工业城市,曾有“南苏州、北潍县”之说。历史上的东上虞位于老潍县城郊,村民多以农忙耕种农闲打铁为生,是闻名乡里的铁匠村,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为城乡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过积极贡献。
  “上世纪60年代,村里人家十之八九从事打铁行业。我们家兄弟4个,有3个干铁匠。”今年72岁的潘永忠告诉记者,他10岁左右便跟随父亲打铁,先从帮忙拉风箱开始,十三四岁便能独当一面。
  潘永忠说,锻制的铁器根据用途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件货,比如锄头、铁锹等小农具;二类是斤货,比如马掌、耙子;三类是条货,比如栓牲口的铁链子等;四类是车马挽具,比如辔头等。条货一个人就能干,而斤货和件货需要二三个人一起干。当年最红火的时候,村里的铁器远销外省,省内主要销往烟台、青岛等地。
  打铁还需自身硬。看似简单的体力活,其实里面有很多学问。“焙火锻接工序是红炉锻制技艺人的关键和精华,一个步骤做不好,就会影响下一环节,必须眼疾手快,一旦错过火候,打制的铁具就要重新烧制。”潘永忠说,半成品在炉中焙烧,用风箱催火烧至红白色临近融化,目测到出现金属火星飞溅时,迅速出炉,在砧子上以熟练的手法迅速锻打成形,此俗称熟环子,主要在于红炉艺人凭借丰富的经验、独道的眼力、熟练的手法技艺来决定成败。出炉的火候,早也不行,晚也不行,这就是经验、手艺的关键体现。
  如今,年逾古稀的潘永忠早已不靠打铁过日子,村里同时代的打铁匠还有三四十人。但他们会时不时到红炉锻制技艺传习所过一把“铁匠瘾”,只为把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尽一份力量。
举办红炉文化节传承“红炉精神”
  6月26日,第四届潍坊(东上虞)红炉文化节开幕。与此同时,东上虞红炉文化艺术馆正式开馆。该馆位于奎文区帝景苑小区南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上下两层。一层由红炉锻制技艺传习所、东上虞手工艺合作社、木雕专业委员会、核雕研发中心组成;二层为红炉文化展示区,由追忆时空、锤炼春秋、锻造精神、创新未来四大板块组成,免费向公众开放。
  记者在红炉文化艺术馆看到,除了详实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还有各种各样的实物展示,锄头、铲子、铡刀、秤钩等生产生活用具样样俱全。“这些铁器,现在很多年轻人见都没见过,更不要说怎么使用了。我们通过这样的展示,一方面展现东上虞红炉文化的脉络,另一方面也是用‘红炉精神’激发后代干事创业。”奎文区广文街道东上虞社区党委书记潘宝亮说,他们把“红炉精神”总结为吃苦耐劳、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淬火重生、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除了建立红炉文化艺术馆,东上虞社区还与潍坊市非遗保护协会联合开办了非遗大讲堂。7月13日下午,记者看到,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潍坊嵌银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潍坊核雕第六代传承人张国华和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潍坊市首批民间艺术大师孙秀兰,正在向社区居民传授核雕和潍坊布玩具的制作技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活,能够请到全市乃至全省的艺术大师来社区讲课,机会很难得,一定得好好向老师请教。”社区居民孙阿姨说。
  据介绍,潍坊市非遗保护协会与东上虞社区联合成立东上虞非遗合作社,组织社区民众开展刺绣、草柳编、布艺、陶艺、铁艺、传统美食等传统手工艺培训活动,逐步建立起网络式、松散型、常态化的手工生产队伍和非遗产品生产模式。合作社则通过建立推广传播销售平台,对非遗产品进行市场开发和推广,为社区民众开辟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探索实践非遗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新理念、新路径、新形象。
让非遗文化在社区生根发芽
  “东上虞非遗社区‘四融四态’建设模式,是推进非遗社区化发展、建设可持续性新型社区而进行的创新实践。”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范新建说,“四融”是指非遗融入社区民众生活、非遗融入社区文化服务、非遗融入社区经济发展、非遗融入社区民生保障,“四态”是指有利于非遗存续成长的生态、有利于非遗传承弘扬的活态、有利于非遗强身壮体的业态、有利于非遗传播推广的常态,突出打造传统美食集聚区、手工艺传习创业中心、民俗文化体验打卡地特色品牌,创建非遗社区化发展的新型社区样板。
  文化传承,有了平台载体,才能落地生根。为此,东上虞非遗社区建设了7个实践平台。有效发挥“东上虞红炉文化馆”传播平台作用,弘扬红炉精神,传播红炉文化,提升社区文化自信和文化影响力;有效发挥“东上虞手工艺合作社”文商平台作用,建立技艺培训、产品制作、创意开发、推广销售直通车模式,为社区经济转型开拓新的发展空间;规划建设“东上虞非遗特色美食街”文旅平台,通过实施非遗合伙人计划,建立协同发展模式,打造具有潍坊特色的非遗美食传播消费综合体;有效发挥“东上虞手工艺大课堂”培训平台作用,面向社区民众传授手工艺制作技艺,发展壮大社区手工艺从业队伍;有效发挥“东上虞红炉锻制技艺传习所”传承平台作用,组织开展寻根研学活动,让红炉文化成为社区世代相传的大众记忆;有效发挥“东上虞非遗集市”生活服务平台作用,不断丰富入驻非遗产品种类,培育大众消费业态,建设具有民俗风情的文化市场;有效发挥中康四季青养老服务中心民生保障平台作用,建立“医疗+养老+社区”服务链条,引入优秀传统医药非遗项目,为民生保障做好服务。
  “随着城市扩容发展,城乡接合部的村落发生了从农民到城市居民的历史性变化,村改居改变了东上虞人半工半农的生活方式,住进大楼的居民面临着新的职业选择。”范新建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东上虞社区率先将发展目标指向非遗社区化建设,通过激活历史文化基因,培育非遗文化业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将非遗与民众生活密切关联的美食、手工艺和传统医药项目引入社区7大平台,让非遗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服务于民生,其先瞻性的规划和实践,成为新时代非遗社区化建设具有示范性和可复制性的“新型样板”。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