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聆听戏曲与园林的“对话”
陪伴总能温暖人心
我市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2021潍坊市金牌导游竞赛落幕
我市举办第九届公共图书馆业务竞赛
新编现代京剧《春来边区》成功首演
2021年07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市民在诸城市刘老庄抗日纪念馆参观学习。
  ▲游客游览青州井塘古村。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潘来奎 文/图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7月18日,全市历史文化挖掘研究与活化利用研讨会在诸城召开,对近年来全市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围绕挖掘研究与活化利用主题开展深入研讨,为下一步工作更好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挖掘研究与活化利用不断取得新成果,更好服务于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加快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贡献文化力量。
把历史底蕴融入城市品质中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不仅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承载人们生活的场所。保护不是把它们封存起来,变成单纯的展示品,而是要在不破坏原真性和传统风貌的同时,深入挖掘并充分发挥其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市不少地方,在此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实践。
  “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品质提升规划中,才能真正提高城市品质。”诸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王志伟认为,在城市发展中,保护好、活化好当地历史建筑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文明的延续,更是用乡愁激起更多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文化自信,为一座城市增添更多文化底色。目前,诸城市在市区建成博物馆、名人馆、超然台等城市文化地标,镇街园区建成臧克家、王统照、丁耀亢、徐会沣等名人故旧居。在大舜出生地诸冯村恢复重建舜庙;以潍河公园、沧湾公园为主要区域,分别建成名人文化主题公园、孝德文化主题公园。同时,积极推进尽美红色小镇、东坡书院、千古舜城等文旅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文旅标杆项目。
  青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近年来,该市坚持“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合理利用”的方针,对全市范围内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整理、修缮保护、展示传承、开发利用,有效激发了文化旅游业发展活力。目前,已累计投入10多亿元提升改造了古城100多条古街巷,复建了阜财门等50多处古迹和标志性建筑,建成了欧阳修纪念馆、李成纪念馆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展馆,三贤祠(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正在修复提升、李清照纪念祠已纳入扩建提升计划。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实施历史文化展示工程,打造形成井塘古村、王家辇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名村。
  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昌邑市依托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加大研究和挖掘力度,完善多方参与和多元投入机制,串连打造了东、西、南三条党史党性教育与红色旅游线路,使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成为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文旅融合的重要支撑。在省文化和旅游厅“8个100庆祝建党100周年”评选中,龙池红色文化展览中心等8处景点被纳入山东百条红色旅游线路;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等4项展陈入选省100家革命场馆特色展陈推荐名单;西董村等4个村入选100个省红色文化特色村;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入选省100家红色研学基地。
  寒亭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投资200余万元,对潍县战役指挥部旧址、牟鸿礼故居等革命文物进行了修缮。依托革命文物,市区两级财政投入2000万元,建设了潍县战役指挥部纪念馆、潍北第一党支部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展馆,并串点成线以此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如何协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不少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问题。实践证明,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并进行合理利用,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对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旅游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不断加强历史文化挖掘研究,聚焦聚力开发利用,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高密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丽萍说,通过“历史文化+”的形式,为不同平台载体赋能,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开发“历史文化+研学”,宣传、文旅、教育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推出历史主题研学课程,讲好高密历史文化故事。红高粱抗战纪念馆、孙家口伏击战旧址、“钢铁联防”、城南革命烈士陵园等纳入省市推荐红色研学点。高密市10多处博物馆、纪念馆,与山师、山艺等20余所高校合作共建,推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主题研学游,已接待研学及参观群众10万人次。开发“历史文化+文创”,从历史文化中吸收源头活水,举办“两创”研讨、文创赛事、展示展销等活动,推动文物、非遗创意开发,激发文化创新活力。高密市博物馆以国家一级文物汉陶井圈为原型,开发镇尺、电炉等文创产品。该市还推出泥小虎系列、红高粱系列、孚日家纺“新国潮”系列、“高密四宝”伴手礼盒等特色文创产品。
  开发“历史文化+旅游”。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旅游开发,在红高梁小镇建成文渊阁、高密老县城,在五龙河景区建成大禹会客厅等,在晏子文旅综合体项目建成晏子纪念馆、晏子文化广场等历史文化展示点。加快建设聂家庄泥塑、王家长村年画、东李对联、河南剪纸、十里堡菜刀等5个非遗旅游特色村,串联红高粱艺博园、聂家庄泥塑产业园、红高梁小镇非遗一条街、非遗特色村,策划推出非遗精品旅游线路。
  临朐县围绕“非遗+”做足创新文章,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努力打造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发展新样板。打造以北杨善艺术中心、吕家楼手绘年画博物馆、赵家楼临朐最早基层党组织纪念馆为核心场馆的非遗小镇研学基地,为全县青少年研习非遗文化搭建平台。组织举办传统工艺非遗博览会、临朐手绘年画展、非遗产品展销等展会活动,丰富非遗展演活动形式,让群众多角度、多方式体验非遗项目的现场感和文化味,进一步扩大非遗影响力。组织开展“非遗流韵”进景区、沂山文化节、“临朐非遗游”走进文化公园等活动,让临朐手绘年画、剪纸、手工蚕丝被、面塑等非遗项目在各景区进行巡回展演展销,以“可带走”的非遗文化产品助力“带不走”的美景。大力发展非遗创意产业,深入挖掘非遗资源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注重实用性、彰显生活气息,为文化传统添加时尚元素。先后开发制作茶具、抱枕、年画宫灯等19个系列26个种类的“手绘传情”临朐手绘年画创意产品,吸引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路转粉”。建设“骈邑古韵”非遗聚集区、临朐手绘年画展览馆、周姑戏展览馆等功能性场馆,着力为乡村文化振兴培育引领人才。设立红丝砚、周姑戏、临朐手绘年画、桑皮纸等20余处非遗传习所,开发建设非遗小镇研学基地,开辟产、供、销一条龙式的扶贫新途径,目前受益群众达8万余人。
围绕“七大主题”针对性开展工作
  “全市文旅系统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加强历史文化挖掘研究与活化利用工作的重要性,紧扣市委‘一一二三四五’基本工作思路,围绕我市重点优势产业,根植相关特色优势文化资源,分门别类梳理若干个专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历史文化挖掘研究行动。”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权文松说,下一步重点围绕“七大主题”开展工作,推出系列研究成果,并搞好活化利用。
  围绕农业主题,开展农耕文化及贾思勰等农学名人专题研究,为“寿光模式”“潍坊模式”“诸城模式”提供学术支持,创新提升“三个模式”。围绕制造业主题,开展传统制造文化专题研究,为中国动力城提供学术贡献,叫响“全国制造业看山东,山东制造业看潍坊”这一美誉。围绕海洋主题,开展海洋文化、渔盐文化专题研究,积极践行国家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重大战略。围绕中医药主题,开展传统中医药文化、文旅康养文化及以黄元御为代表的中医药名家专题研究,增强中医药发展的动力,推动“中医药强市”建设,铸就我市在全国中医药界的地位。围绕革命主题,开展红色文化专题研究,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大力传承红色革命精神,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用红色文化铸就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围绕教育主题,开展校本课程专题研究,编纂潍坊乡土文化书籍,并与教育部门合作普及,以加强青少年潍坊历史文化教育,增强家乡自豪感和责任感。围绕非遗主题,开展潍坊有关的成语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名人等专题研究,通过深度挖掘、系统梳理和精准研究,坚定文化自信,对非遗项目加以活化利用,融入当代社会,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