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实干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 |
——汶泉发展区把实事办在百姓心坎儿上 |
|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聪聪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以来,高新区汶泉发展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主攻方向,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党员干部的“实干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找准群众“需求点”办好民生实事 8月14日,记者走进该发展区汶新佳苑项目现场,机器轰鸣不止,场地平整、打桩、挖槽、勘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一派干劲十足的建设景象。 “汶新佳苑项目涉及辖区百姓多年的期待,我们将克服各项困难,保障工程建设质量,争取让群众早日搬迁入住。”汶泉发展区党工委书记刘相合说。“大干快干拼三年,誓将汶泉换新颜”,发展区采取“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先建后拆、以建促拆”的方式,加快推进4个旧村改造项目。目前,汶新佳苑A区已开工建设,汶新佳苑B区征地及建设手续正在有序推进,龙景佳苑项目已复工,百姓的“安居梦”正加速实现。 “以前用水得骑车到合作社主街上去拉水,又远又费劲,现在家中通了自来水,再也不用担心用水问题了!”吉家张营股份经济合作社居民韩善娥开心地说。为了让居民喝上放心水,发展区投资200万元,组织辖区居民齐上阵,仅用不到半月时间就高效完成了吉家张营、吴家庄等4个合作社的自来水管道铺设任务,齐心协力撬动饮水安全“大民生”。 办好民生实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织密学生安全防护网,先后十余次组织开展校园安全检查;撑起防溺水“安全伞”,组织辖区123名网格员、27名巡河员每天对辖区14公里河道进行一次“遍巡”;绷紧疫情“防控弦”,扎实做好人员摸排、卡站设置、健康码查询、疫苗接种等工作……汶泉发展区不断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紧紧围绕“关键点”推进乡村振兴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今年,汶泉发展区全体干部充分发扬“三牛”精神,鼓足干劲,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干部是干事创业的主体,更是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发展区实施年轻干部“青苗计划”“红色巷长制”“三级书记遍访”等一系列举措,并在攻坚一线发掘、锤炼干部。借今年换届选举的契机,发展区又将辖区23个村改社区合并为5个城市社区,顺利选出社区“两委”干部35名,持续强化乡村振兴组织引领。 在发展区吴家大路合作社,以欧石竹、月季、冬青等绿化苗木打造了集中连片、错落有致的“微景观”,这些特色种植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其中,欧石竹花圃项目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产业项目之一,带动了困难群众和社区增收。“我的下肢一直有残疾,干不了重活,现在可以到苗圃里种植、管护一些花草,赚取一定的报酬,我已经很知足了!”吴家大路居民刘建芝高兴地说。 为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发展区以大李家、郑家集等5个合作社为主体,吸纳吴家大路、孙家屯等4个合作社,共同注资成立了潍坊兴畅运输服务有限公司,采购3吨生活垃圾收集车9辆、8吨垃圾转运车1辆、18吨垃圾转运车1辆,向社会提供车辆租赁及运输服务。 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区聚焦房前屋后三大堆、污水横流等“十项内容”开展常态化管理,铺垫整平背街小巷36万余平方米,混凝土硬化主路14条,居民出行条件大为改善,“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正一步步得以实现。 解决矛盾“症结点”筑牢和谐根基 为最大限度地把矛盾诉求解决在基层,发展区打造“为民服务平台”“道佐工作室”两个品牌,线上线下同发力,用心用情解决群众诉求。 “我是闫家张营合作社居民,我儿子闫晓波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治疗,没有收入来源,我也身患眼病,四级残疾,家庭特别困难,想要申请办理低保。”7月16日,汶泉发展区综治维稳办工作人员孙中兴在为民服务平台上收到这样一条求助信息。接到群众诉求后,孙中兴第一时间联系到反映问题的居民王桂香,经过当面了解情况,孙中兴帮助他们尽快办理了低保。“我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登录平台反映问题,没想到上午反映的,下午社区与合作社干部就联系到了我,现在低保问题解决了,感觉心里非常舒坦。”王桂香感激地说。为民服务平台依托微信公众号搭建,居民只需用微信扫一扫,填写个人信息、需解决事项、找谁解决,就可以完成操作。 为进一步畅通群众反映诉求渠道,发展区线下聘请已退休的老支书刘道佐成立“道佐工作室”,用心解决群众诉求。“我们创建工作室就是想持续引导居民足不出社解决矛盾纠纷,我们做群众的‘出气筒’,做群众的‘维权平台’,收效很好,现在群众一有难题就来找我们解决。”刘道佐笑容满面地说。 道佐工作室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发展区将周三设定为律师接访日,邀请1至2名经验丰富的律师坐班,为群众免费提供法律援助。发展区变“被动接访”为“主动约访”,累计办理政务热线436起,满意率、解决率全部达到100%,同时实现信访积案100%清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