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北海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此月经年
惹祸的月饼
姥娘家的亲人
炸河蟹
宽容的力量
这 一 刻
2021年09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此月经年



  ◎谢宝英

  又近中秋。
  印象中最深的中秋节记忆,是在孩提时代以及婚后女儿尚小的那几年。
  孩提时代,生活在农村。中秋节往往是家里忙于掰棒子的时候。傍晚时分,月上梢头,院子里堆满了一车车从地里拉回来的玉米,母亲种在西窗下的夹竹桃、鸡冠花正在盛开,傍晚的微风吹过,院子里洋溢着玉米的清香、花香等混合起来的关于丰收的气息。晚饭就在院子里,饭桌摆在院子中央,母亲把一个大大的五仁月饼摆在上面,切成“米”字状。我和姐姐妹妹满怀期望可以拿到带冰糖多的一角,拿起来试探性地一口口咬下去,终于“嘎嘣”一声咬到了一块大冰糖,滋味和心情立即都甜到爆。
  那种满足感至今还不时进入梦乡、溢上心头。因为物质生活匮乏,对那时候的中秋节印象,表面上是停留在能吃上月饼的满足感里,现在想起来,其实那更是一种幸福的滋味。是物质生活开始逐渐满足起来,奶奶仍然康健、父母年富力强,是长辈们用他们的羽翼庇护着我们的无忧无虑、年少无猜,是一家人团团圆圆、满怀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天上人间,此月经年,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中秋节的印象再次深刻在记忆里就是女儿出生后的那几年里。
  那时候我们都是晚上去先生父母家过节。先生兄弟四人,他排行最小。我们四个妯娌边说笑边准备晚饭,兄长家的几个小侄子领着我女儿出门玩耍。饭做好了,也是将饭桌放到院子里。傍晚月光初上,团圆饭开始了,孩子们吃得快,一会就在院子里玩耍起来;伴着孩子们的打闹声,大人们从日常忙碌的工作生活中解放出来,谈兴正浓。夜快要深了,月光清亮如水,透过高高的梧桐树和院墙,直泻进院子里;秋风乍起,伴着丝丝的凉意,大人们意犹未尽,还在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闲话,女儿躺在我的怀里快要睡着了……
  那个时候,生活犹如鼓起的帆航行在大海上,而中秋节是一家人团圆相聚的驿站,一边是父母尚健,没有后顾之忧;一边是孩子蓬勃成长,未来可期,中秋节的月亮格外令人怀念。那个时候的月亮是一种充实的味道。
  这两年,随着父母日渐衰老、养育二孩手忙脚乱,尤其今年以来公公的身体迅速衰弱,躺在床上几乎不能自理,先生业余时间几乎都在照顾老人,早晚起居、身体护理,夜晚几乎都是半睡半醒倾听着老人的动静,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消瘦了十多斤,而我则全力照顾好家务起居和俩娃日常,尽力给先生解除外围之困。中年人的负重前行就这样不知觉地向我们扑面而来。
  面对公公的身体状况,今年中秋节的团圆似乎也无暇顾及了,这让我顿悟到:所有团圆幸福的背后,前提是身体康健,关键是有人在躬力付出。花好月圆中,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幸福——孩子的幸福是幼有所依被呵护,老人的幸福是老有所养被反哺。中年人的幸福呢?负重的确让人疲惫不堪,但从另一个角度,其实何尝不也是一种幸福?正如先生所说的,“现在我们能亲手照顾父母,就像当初我们刚出生的那几年父母照顾我们一样,天道循环,也是为人子女的一种安慰。”孝亲敬老、抚育后代可能会让我们的个人生活不那么“精致”,但当我们能够成为家人的屋檐,也是在诠释着我们生活的意义。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长者蔼蔼、父慈子孝、夫妻和顺、兄友弟恭,这些中华传统品质熏陶并造就了一个个家风氤氲厚重的和谐大家庭,从而也形成了稳定的社会基础。雁过总要留痕,人心总有归处——团团圆圆的大家庭一直是我们的港湾。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