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希丽 封晓健 文/图 鸡肉、鸭肉、肉丸子、蛋皮、胡萝卜……一道道看似再平常不过的食材融合到一碗面中,让食客既品尝到肉的醇厚,也品尝到配菜的清爽可口,更品尝到味道浓郁清香的汤汁,可谓一碗面中尝尽了“百般滋味”。这碗面就是“中华名小吃”潍坊鸡鸭和乐。
鸡鸭和乐名称由来 和乐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面条,但它的制作工艺比普通面条要繁琐很多。原始的和乐面由木床子轧制而成,在和面、轧制技巧等方面都具有其独到的特点。和乐在其他地方叫饸饹,由“河漏”一词演变而来,原为荞麦面制成的。饸饹起源于山西、陕西一带,后传入京城,由荞麦面改为面粉加淀粉轧成粗条煮熟、佐食精致调料,成为宫廷御膳。在京城为官的潍县人把这种吃法带回家乡,对此做了改进,配以鸡鸭肉、“憨肉”等,以及各种蔬菜做菜码,浇以精致调制的鸡鸭卤子。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潍县人将饸饹,用谐音取名为和乐,因卤子以鸡鸭为主,遂名鸡鸭和乐。 据说,在老潍县城里,富裕人家每逢小孩生日、老人寿辰,就以此作为长寿面,意为圆满长久,和和乐乐,这也为和乐赋予了地方传统民间文化内涵。1997年潍坊和乐荣膺中国烹饪协会命名的“中华名小吃”殊荣。 传承祖辈制作技艺 “我就想把我们家的和乐手艺传承下去,把和乐名声打出去。”2006年,地道的老潍县人王岩亮创办了传弘和乐店,取“传承祖辈制作工艺,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之意。从王岩亮的曾祖父王寿臣那辈开始,每到逢年过节等重大节日,就在家中自制和乐招亲待友,吉庆纳祥。就这样,做和乐的手艺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 吃和乐的灵魂在汤汁,而汤汁味道的好坏,关键要看食材的选择。“鸭要肉肥,鸡要2年左右的母鸡。用真材实料,才能熬出一锅醇厚浓香的汤汁。”王岩亮告诉记者,在制作工艺上,鸡鸭和水是有一定比例的,比例不对汤汁的味道就差。 “我们家的和乐有10余种配料,丸子、蛋皮、鸡肉、鸭肉、糖蒜、咸韭菜、咸香椿、胡萝卜、香菜、菠菜。”王岩亮向记者介绍。花红绿叶配,一碗让无数潍坊人颔首肯定的和乐,配料的搭配体现了做面人的精巧心思,红的胡萝卜、白的糖蒜、绿的菠菜、黄的蛋皮……各种色彩于一碗面中实现了恰到好处的和谐,既有营养,又有“颜值”,一眼看去便胃口大开。 留住记忆中的味道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来吃上一碗,‘过过瘾’‘解解馋’。”在传弘和乐店,75岁的田幽梅在女儿的陪伴下,吃上了她心心念念的和乐,“好吃也正宗,还是那个味道。”时间沧桑了岁月,但刻印在人们记忆深处的“老味道”从不会改变。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食客的增加,和乐店在保证口感的前提下,开始采用机器轧面,代替传统的木头床子,在创新和改良中变的是和乐的制作方式,不变的是口感和深藏在每一碗面中的情愫。 伴随着传弘和乐走过春秋冬夏的,还有一茬茬吃面人的肯定。 “许多老顾客隔三差五就要来吃顿和乐。”王岩亮告诉记者。“和乐”二字透着安然、满足和一种向往,和和乐乐,幸福美满,这份寓意也为和乐这道美食赋予了更多文化内涵。 留住味道,也就留住了乡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