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瑜
甜与糖能不能划等号?甜的是不是一定是糖,糖是不是一定是甜的? 糖尿病病人就不能品尝美食的甜吗? …… 从化学角度,糖又叫“碳水化合物”,按其组成不同,可分为单糖、双糖(又称二糖)和多糖三类。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双糖有麦芽糖、乳糖、蔗糖等,多糖有淀粉、纤维素、果胶等。单糖和双糖具有显著的甜味,而多糖则一般不具有甜味。但有些非糖物质却具有很甜的味道,按其来源和组成可分为四类,合成甜味剂(如糖精),非糖天然甜味剂(如甜味菊甙、甘草甙),天然衍生物甜味剂(如蛋白糖),糖醇甜味剂(如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醇)等。 这些非糖甜味剂我们并不陌生,在各种点心、饮料、肉制品等的配方中,经常可以看到它们的名字。其中,使用较多的是木糖醇,它的甜度和热量与蔗糖相近,但它的代谢不受胰岛素制约,而且能够合成糖元,所以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糖精”承包了好几代人清贫童年的甜美回忆,但如今的它像个家道中落的贵族,背负“有毒”的质疑,已不复往日辉煌。糖精甜度约为食糖的300至400倍,无毒、无热量、价格低廉,它最大的缺点是当浓度稍大时会有明显的苦后味和金属味,当年流行的“甜到发苦”的说法确实有据可循。当然,过量食用另当别论! 所以,在这里有必要敲敲黑板:甜的不一定是糖,糖不一定是甜的。 我跟大家尤其是糖尿病病人,对又爱又恨的“糖”做进一步的解释。糖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人在正常生理条件下,70%的能量是由糖供应的,糖尿病病人也不例外。血糖是什么?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经过消化吸收最后转化为葡萄糖入血,血糖水平上升。糖尿病虽然以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但它本质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和胰高血糖素活性增高引起的代谢紊乱,“糖”不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 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控制血糖的能力来摄取含糖量不同的食品。不同的碳水化合物转化成葡萄糖的速度不同,因此提升血糖的速度不同,我们通常用升糖指数(GI)来量度各类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对血糖影响程度的数值,食物的GI越高就越容易转化为葡萄糖。GI高于60的食物尽量避免,鼓励进食GI小于30以下的食物。 进食甜食可以通过刺激血清素、脑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释放,使人心情愉悦。故而,对“甜”的向往恰恰是人追求快乐体验的本能,大可不必因为爱吃甜而心生负罪感,即使不为摄取能量需要,糖尿病病人同样也有宠爱一下自己“尝尝甜头”的权利。现在我们知道了,除了吃糖,还有很多替代品可以让生活甜蜜蜜。 生活五味杂陈,哪一种味道太多都容易打乱生活的节奏,所以,健康合理膳食才是最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