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牛钟顺
那个叫我“锅锅”的人走了 穿着女儿准备妥当的送老衣裳 脚蹬祥云花鞋头戴凤冠 霞帔映衬,面容是那样安详 节奏一下子慢下来。早上夜空的慢慢放亮,傍晚余晖的渐渐迷离,都依然一一在眼前展现着。不见了的,是这所祖屋的主人。白露节气前三天,中秋佳节前十七天,那个叫我“锅锅”的人,走了。 小院里,许是娘亲无意种下的一株丝瓜,爬满了东墙,爬上了仓房,甚至,爬到了邻居家。又顺着就近的晾衣绳,千丝百缕,东牵西挂。 除了畦韭,除了瓠子,除了丝瓜。除了梧桐树,除了石榴花,除了迎春株,除了香椿芽。还有娘亲亲自种下每月一开的,月季花。 记忆中娘亲衣着从未如此华丽 说是出嫁时曾穿过绿缎儿棉裤和红绸儿棉袄 最小的姨妈在一旁厉声呵斥 不要哭,不要把眼泪滴在恁娘身上 安详静谧的河边村子里,跟在娘亲身后,慢慢走在街上,直汇合到三五成堆的老人里面。放下手中的马扎,扶娘亲安坐,就在娘亲身旁站着,看着,听着。间或也讲一个故事或笑话给他们听。在生我养我的故乡里,在老浯河的怀抱里,在这一群人中,我当然是最年轻的。尽管因年老失智的娘亲总是喊我“锅锅”。 想来人生,并非姹紫嫣红才算春天。尤其是在退休以后,陪伴娘亲,素心淡雅,也是一种恒久芬芳。你看,在清风明月间,推开两扇旧式门扉,看韶华渐远,看娘亲健在,轻拥所有,怀抱暖香,当是时光深处最美的模样。
绣有八仙过海图案的一铺一盖 身下是红色身上是黄色 我的眼前仿佛有幻影在闪 八仙活了起来带着娘亲飞升仙界 月亮是需要等的。好看的月亮是等来的,那晚的月亮是等来的。 晚饭后,和娘亲端坐在堂屋饭桌前。娘亲“戏匣子”里,正循环播放着《小姑贤》《劈山救母》等“茂腔”戏剧。娘亲饶有兴致地听着,和我一起在等着月亮。 喜欢月亮的种子,是娘亲和奶奶给种下的。小时候,在娘亲和奶奶的故事里,月亮是个神秘的存在。 等月亮从小院东边升起来,等月亮挂在院内的梧桐树上,等月亮在过道的蓝色屋顶上洒一抹清辉,等月亮透过窗子爬上爬下。 中秋时节,乡村之夜,天幕拉下来很久很久,那枚月亮,来了。 风停了,夜深了,不闻鸡鸣,不闻狗吠,万籁俱寂,月色溶溶。夜半醒来,白月光悄悄从窗外爬到炕上,轻柔地泼洒在娘亲和我的身上。我和娘亲躺直了身子,拥它入怀,做一个月亮的梦。 那溶溶月色,便蕴涵了世间所有美好,涂满了皎润,涂满了皎白,涂满了皎月女神。
娘,我是谁? 我知道你,你是俺“锅锅” 那叫娘答应就差辈了叫你老妹时答应才中 娘亲一脸茫然,嘿嘿嘿嘿 四月始,桐花开。五月始,桐花盛。六月始,桐花落。 其实,桐花盛开时,零落也即开始。 和别的花不一样,桐花一落就是一朵,叭嗒叭嗒,由寡到众,由慢到快。 梧桐树下,娘亲拿了笤帚,将这些落花扫起。先是“一”字,后是“人”字,再后是层层叠叠的圆形。许是娘亲在学着黛玉葬花的样子。可娘亲不知有红楼梦,只知有梁山伯与祝英台。 娘亲爱笑,这是她的天性吧,“返老还童”后就更爱笑了。老屋院子里,阳光透过老梧桐的枝枝杈杈斑驳晒下来。娘亲不时抬头看她心爱的老树,裂开嘴开心地笑。梧桐树的影子罩在娘亲身上,婆娑摇晃,似一对老友在共话短长。看到这些,心情就会随之舒畅起来。觉得任何辛劳都是值得的。此生唯一能给予娘亲的,只有陪伴。生命从不等候,最好的陪伴只在当下。
“娘啊娘啊您上西南啊 高高的白马足足的盘缠!” 司事客用黄蜡纸做了招魂幡 让我用臂膀驮着大声呼喊 那天早上娘亲唱的歌谣,有让人迷醉的成分在,听着听着,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勾勾油,天明起;添上锅,淘上米;俺上东庄要笊篱。去时价,桃花开;来时价,红了尖;有心摘个给孩吃,又怕锅里烂了米。 连木心的《从前慢》也比不得啊。如此,娘亲何以变老,自己也永远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 就挨在娘亲身边,用躺着的姿势,看着屋檐上的雨滴一滴一滴地滴落。 屋檐上滴落的雨滴,比雨滴大。 天上的雨,淅沥淅沥。屋檐的水,吧嗒吧嗒。 从凌晨至傍晚,未有停歇。这缠绵而又缠绵的秋雨啊。
“我走了,好孩子!” 处暑后白露前那一天早晨 娘亲跟我们兄妹五人郑重告别 平时含混不清这次却说得异常清晰 拣拾这些文字,心被一字一字扎过,又被一字一字暖着。娘亲走了好多天了,但觉得她还没有走远,她还一直跟在我身后。我回头,就能看见她。 没有走远的娘亲,在我的思念里。 跟在身后的,是思念。 思念如南河水,永远也流不尽。 思念如天上雨,断断续续,终无停歇。 从此,在思念之中,在梦境之中,在内心之中,时时刻刻,与娘亲相见。 从此,娘是老屋,娘是梧桐,娘是南河。 从此,老屋是娘,梧桐是娘,南河是娘。 从此,娘亲就在自家门前那条河里,每天经过家门,缓缓流淌。
三天未停的雨和白露的白将双眼糊住 不肯离去的风在梧桐树上发出骇人声响 农历辛丑年七月二十九日未时 舅舅拥着我说你的娘亲,去了天堂…… 作者简介 牛钟顺,躬耕于高等学府,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文字见诸于《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中国艺术报》《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大地文学》等报刊媒体,著有文学评论集《半亩方塘》及《当代新闻事业》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