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瑜
2020年,由滕卫平教授牵头的最新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12.8%,糖尿病前期比例35.2%。很多人对“糖”敬而远之,欲除之而后快。那么,“糖”究竟是忠是奸? 首先,糖类是人类获取能量最经济和最主要的来源,特别是脑组织,几乎完全依靠葡萄糖供能进行神经活动。能够被大脑、神经和红细胞作为直接能量来源的只有葡萄糖,当葡萄糖不足时,会使神经功能受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情况。其次,对机体组织构成至关重要,例如糖酯是细胞膜与神经组织的组成部分。第三,非淀粉多糖能刺激肠道的蠕动,有利于肠道健康。 糖以葡萄糖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以糖原的形式在体内储存。血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中的糖,空腹时则由肝糖原分解提供血糖来源,长期饥饿时,非糖物质如甘油、生糖氨基酸等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 血糖都去哪了?主要是各组织中氧化分解以提供能量,多余的血糖以糖原的形式储存,还有一部分转变为其他糖及其衍生物(如核糖等)以及非糖物质(如脂肪、非必需氨基酸等)。血糖浓度过高,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就会出现糖尿。 正常情况下,由神经系统、激素及组织器官共同保障血糖来去的动态平衡,其中的激素不限于众所周知的胰岛素,还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及甲状腺激素等。在这里敲一下黑板: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最主要器官。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肝快速摄取过多的葡萄糖合成肝糖原来降低血糖浓度;血糖浓度过高也刺激胰岛素分泌,促进肝脏及肌肉和脂肪组织加快对血液中葡萄糖的吸收,合成肌糖原或转变成脂肪储存起来。当血糖浓度偏低时,肝脏通过糖原分解及糖异生升高血糖。 “吃多会胖”,这话不假。糖类与脂肪之间的转化是双向的,糖类可以大量形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糖类可以转化成蛋白质,但只能转化成非必需氨基酸,不能转化为必需氨基酸;蛋白质也可以直接转化成糖类和脂肪,几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后,产生的不含氮部分都可以转变为糖类。 人体燃烧能量是按照糖类、脂质、蛋白质这样的先后顺序来的,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时才由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当糖类和脂肪摄入量都不足时,蛋白质的分解才会增加。例如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发生障碍时,就由脂肪和蛋白质来完成分解功能,患者就会表现出消瘦。 糖尿病危险因素有不可改变的,如年龄、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等,但也有可改变的,如超重、抑郁、饮食热量摄入过高等,糖尿病前期变化则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不要盲目仇视“糖”,危险因素才是干预对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