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关注心灵成长 播种美好明天
我市3家资源库入选首批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
寿光全力打好组合拳让农民工不再忧“薪”
奎文区人社局精准服务助力企业发展
热血寒冬 温暖有你
有一种文明实践叫“西刘营”
“小楹联” 大文明
有“楼事” 找楼长
2021年12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代人住对门、丧事从简不铺张、年轻人回乡种大棚——
有一种文明实践叫“西刘营”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希明
  12月26日上午10时许,寿光市稻田镇西刘营村原先在外上班的“85后”菜农刘迎坤,和妻子把刚刚采摘下来的大棚黄瓜包装好,准备送到市场上去。“种了两个大棚,一年下来,毛收入40万左右吧。”说到收入,刘迎坤言语间充满了底气和自豪。
  刘迎坤的转身回乡,玩棚致富,是西刘营村文明实践渐入佳境的注解之一。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这里的群众物质上富有,精神上清朗,村风民风积极向上,文明实践之花格外芬芳。
  两代人住对门
  刘德收老人住一楼,今年89岁了。独自一人住在60平方米的楼房里,心里并不孤单,因为对面就是儿子的楼房。“村里给我们老年人考虑得很周到,当初分房的时候,75岁以上老人优先住一楼。另外楼房一边是60平方米的,一边是120平方米的,小的老人们住,大的年轻人住,就是为了方便年轻人照顾老人。”刘老道出了背后的“针线”,他的儿子因为在外地工作,后来搬走了,孙子还在对门住,经常过来嘘寒问暖,让刘老感到非常踏实。
  在西刘营村,孝老爱老既是作为子女应尽的义务,也是村党支部带头倡导和监督的美德。村文书刘志中告诉记者:“在赡养老人上,我们村干部不但个个当榜样,而且列为村规民约,要求村民一定尽到赡养义务。60岁以上老人的意外保险,也由村集体承担,定期举办饺子宴,现在村里孝敬老人的风气越来越浓了。”
丧事从简不铺张
  前几天,村民刘建成的母亲去世了,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告诉村里的红白理事会,理事会成员随即帮他张罗老人后事,前前后后没有惊扰左邻右舍,一切从简。
  据村党支部书记刘专奎介绍,他们在寿光较早开展移风易俗,从丧事入手,动员群众家有丧事时一切从简,丧葬期间不准吹喇叭、严禁铺张浪费。凡是丧事从简的住户,村里一律每家补助500元。
年轻人回乡种大棚
  “我原先在外面上班,后来觉得村里越来越好,就辞职回来了。”对于自己的选择,刘迎坤非常满意。
  西刘营村是稻田镇第一个楼房村,村里让群众从平房搬进楼房,实施统一供暖,小区新建了幼儿园、文化广场等,不但宜居,而且超前谋划,将大棚区升级换代,让群众更加宜业,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我们村原先有200多个大棚,空间小、条件差。建楼房时,我们顺势调整土地,使土地成方连片,再把两个废弃的池塘回填整平,规划建设了三个大棚园区,新建高标准蔬菜大棚400多个,一个大棚占地4亩多,村集体配套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群众施展手脚创造条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种大棚。”刘专奎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