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潍水岸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新春走基层
 
标题导航
杞国故城遗址下的一段千年历史
“孔北海”杂谈
有一种车叫“地排车”
潍河岸边的大高跷
2022年02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杞国故城遗址下的一段千年历史
  ◤卧驼铜镇。
  ▲鸡首铜鐎(jiāo)盉(hé)。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潘来奎 文/图
  每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独一无二的历史。春节期间,不少人选择走进博物馆,面对面感受历史的厚重,体验沧桑巨变。在坊子区博物馆,两件出土于杞国故城遗址的文物——卧驼铜镇和鸡首铜鐎盉,格外引人注目。

杞国故城遗址:黄土下埋藏着一段千年历史
  “杞人忧天”的成语大家耳熟能详。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延绵1500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
  杞国故城遗址位于坊子区黄旗堡街道西南部,由杞国故城城墙、皇城顶遗址、逄王墓、周家庄子遗址、周家庄子墓地、石佛寺遗址组成。据以往资料和实际踏查,复原出故城平面近方形,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560米,面积接近250万平方米。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杞国故城城墙现保存西墙南段长约80米,墙基残宽3米左右,残高3米,黄褐土夯筑而成,夯层厚约0.3米。城内西北部地形较高,为黄沙土高岗地,东半部及正南部为黑黏土。城内古遗址、墓葬分布广泛,文化堆积丰富。文化层厚达1.5—2.0米,地表采集有东周时期的泥质灰陶绳纹罐、瓦棱纹灰陶盆、卷云纹半瓦当、陶拍等残片。出土的文物为战国至汉代的筒瓦、瓦当、陶罐、陶盆、陶瓮、灰陶花纹砖,铁镢、铜剑、钱范、铜鼎、铜盉及盘龙石砚等。
卧驼铜镇:中西交流的历史遗存
  卧驼铜镇,高5.5厘米,最大底径7.4厘米,铜镇整体呈卧驼状,躯体伏卧,头微扬,双目远眺,驼峰耸立,驼毛刻画细腻。
  镇是古人用来压席子边角的实用器物,魏晋之前,中国室内家具种类并不多,人们席地而坐。比较讲究的房间里,也不过陈设矮床、几案、屏风等。但须铺席的地方却不少,为了避免由于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遂于其四隅压上镇。
  到了汉代,席镇蔚为大观,有虎、豹、凤鸟、辟邪、羊、鹿、熊、龟、蛇以及人物等造型;工艺上,则有鎏金、错金银、嵌贝等,百花齐放,不一而足。汉代的动物形铜镇造型都非常生动,构图也很紧凑,动物常作蜷缩状,以保持席镇半球形状。
  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从北方、西北游牧民族以及西域国家那里得到骆驼,主要功能是贸易、御兵、运输物资等。“卧驼铜镇的出土,说明潍汶河流域从古代就开始和北方、西北、西域、中亚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它是中西方交流的历史遗存。”坊子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程鑫说。

鸡首铜鐎盉:展示汉代铸造工艺水平
  同样出土于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杞国故城遗址的鸡首铜鐎盉高16厘米,口径9厘米,子口内敛。有盖,设半圆形钮,钮周四个方向有柿蒂纹。柿蒂纹为古代寓意纹饰,兴起于春秋战国,流行于汉代,汉以后多用于服装。
  记者注意到,鸡首铜鐎盉器型宽腹微鼓,下腹内收,圜底。肩部一侧有短流,与腹腔相通,形似鸡首。腹部一侧有(置)方形长柄,中空,加热时可以套上木柄或把手,下部是三个兽形足。
  鐎盉是一种兼具鐎斗和盉两种功能的器皿。盉字从皿、从禾,“禾”指五谷、粮食,“皿”指容器、盛器。盉在我国出现得很早,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陶制的盉。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流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商末和西周的青铜盉一般为贵族阶层使用,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档式袋足或空心柱形足,具有敦厚凝重、装饰繁缛,图纹威严神秘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王权的衰落,青铜盉逐渐从贵族生活走向百姓人家,盉口变小,腹部扁圆,通常作弯曲的鸟(兽)首状,常见蹄形足,有的盉上加上弯曲的提梁,并用环索连结盖与提梁,造型轻盈秀巧,透出令人轻松的气息。
  程鑫介绍,杞国故城遗址出土的这件文物是汉代贵族的一种饮器,也有人说是温酒器皿。通过这件器物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使用器物的科技含量,同时也说明当地在汉代时期铸造工艺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