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潍水岸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聚焦全国两会
 
标题导航
潍县城墙遗址
青州程家沟古墓墓主是谁?
东汉末年的“伏皇后密信”疑案
难忘村里秧歌队
2022年03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县城墙遗址
  记录一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潍县城墙遗址。
  潍县城墙战斗遗址。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潘来奎 文/图
  在潍城区城关街道北马道街北侧,如今还保留着两段高大的城墙,虽然饱经风雨历尽沧桑,但依然巍峨挺立,这便是潍县城墙遗址。历经战争动乱及城市化建设,潍县城墙现仅存北城墙一段,1984年向阳路向北延伸被分为东西两段,东段城墙长32米,宽34.5米;西段城墙长63米,宽34.5米。2012年潍县城墙被潍坊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保单位。2022年1月,潍县城墙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多次修建加固 潍县城墙愈加高大坚固
  城墙始建于汉代,系堆土夯打而成,历史上多次修建加固。明正德七年(1512年)莱州府推官刘信重修。崇祯十二年(1639年),县令邢国玺砌为石城。所谓的石城城墙并不是全部由石头垒砌,而是只有城墙外侧为石头墙,内侧依然为三合土夯实的土墙。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县郑板桥倡捐大修。郑板桥当年在潍县任县令时,经常闹饥荒。为了解救灾民,他想到一个两全的方法。令城中富户支起大棚煮稀饭,然后号召涌入城中的一万多名灾民来吃,但是提出条件说饭不能白吃,要修城墙。就这样,灾民吃饱了肚子,而城墙得到修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修,后在光绪年间又进行了六次小修。
  重修后的城墙,因地势原因,东墙高3丈4尺余,厚2丈6尺;南墙西墙都高3丈8尺,厚2丈7尺;北墙高4丈,厚2丈5尺,全长1235丈3尺4寸,面积约合1.3平方公里。城墙上有1600多个垛齿,四角各建有角楼,城外建有与城墙等高的孤立的炮台,有暗道与城里相通。南西北三面有宽2丈、深5尺的护城河,东面紧临白浪河。
  潍县城墙有四门,东为“朝阳门”,西为“迎恩门”,南为“安定门”,北门为“望海门”。东西南三门均建有“瓮城”,即沿城门外两侧连接城墙另筑一圈城墙,在与城门方位不同处另开一门与城外相通,东西瓮城门都向南,南瓮城门向西。北门无瓮城,因避开与南门垂直的县衙而向西偏移200米。
  现如今的潍县城墙只有原来的一半高度,城墙上早已千疮百孔,但它依然像一座丰碑那样静静地伫立着,仿佛在讲述着当年硝烟弥漫的岁月。

保安全防水灾 潍县城墙有两大功能
  潍县城墙有两大主要功能,首先是预防战事,保障城内安全。史料记载,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万余步兵、三千骑兵围攻潍县三个月,轮番用“红夷大炮”轰击,几百架云梯攻城,县令周亮工率众拼死抵御,迫使清兵无功而退。全城军民誓死保卫家园是获胜的主要原因,而城墙的高大坚固厚实,也发挥了关键性的屏障作用。此后如捻军起义、清末民初军阀混战中,也发生过规模大小不等的战事,多次兵临城下,皆因潍县易守难攻、坚不可摧而无一次破城而入。于是,有了“潍县石城,可抵十万雄兵”的美誉。
  1948年4月,许世友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发起潍县战役,攻克陈金城任师长的国民党整编第45师和地方部队的防守,解放潍县城。潍县城墙战斗是潍县战役中一场具有关键意义的城墙阵地攻守战,英勇的解放军以突破潍县坚固的城防为重点,用猛烈的炮火和炸药,将高大厚实的城墙轰开缺口,才攻入城内,因而成为“攻坚战”的著名战例。2021年,潍城区在潍县城墙(东段)打造建成了潍县战役党性教育基地——潍县城墙战斗遗址。
  潍县城墙的另一个功能是防汛防洪。早年间,大雨时节,城中因筑城时取土沿马道留下了十几个大湾,如荷花湾、撞钟院湾、南宫湾等会大量存水。但是临湾的城墙根处,建有排水暗沟,有闸门,城里水大时可开闸排到城外月河中。而如果城外的月河河水猛涨,因为有城墙相隔,大水不会漫进城内,城墙有效地保护了城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郑板桥在《潍县永禁烟行经纪碑文》中写道:“乾隆十四年三月,潍县城工修讫,谯楼、炮台、垛齿、睥睨焕然新整;而土城犹多缺坏,水眼犹多渗漏未填塞者。五六月间大雨时行,水眼涨溢,土必崩,城必坏,非完策也。予方忧之,诸烟铺闻斯意,以义捐钱二百四十千以筑土城,城遂完善,无复遗憾……”郑板桥所指土城,即南西北三面的内墙。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