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潍水岸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聚焦全国两会
 
标题导航
潍县城墙遗址
青州程家沟古墓墓主是谁?
东汉末年的“伏皇后密信”疑案
难忘村里秧歌队
2022年03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村里秧歌队



  ◎李宗荣

  过去,我们村里有支秧歌队,年年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扭到正月十五,不但在本村扭,还到外村扭,给农村贫乏的文化生活带来了欢乐。
  只要密急的锣鼓声铿锵响起,,那一定是村里的秧歌队开扭了。全村男女老少,纷纷从各家涌出,来到村委大院,一饱眼福。
  喇叭唢呐一响,人们自然围成一圈,给秧歌演员们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为他们挡风,为他们御寒,更是为他们喝彩。演员们随着节拍扭起来,脚步在自由地变换,双臂在尽情地舞动,曲子悠扬,每个人的脸上都闪着快乐的光彩,似乎欢腾起了开春的豪迈。只一会儿工夫,那哥儿已是满头大汗,再一会儿,已经脱下了棉衣,描画得红彤彤的脸上,因为沁着汗珠而油光铮亮。即便如此演员们在演出间歇,看到熟人也要即兴再扭上几扭,遇上舞台知音就来上一段对扭,这时伴奏的唢呐又心照不宣地响起来。他们一直扭到彼此气喘吁吁、汗水涔涔,似乎在较量着:谁扭得热烈,谁的心情愉悦,这年谁的收成就最满意,日子就最红火。
  看秧歌的男女老少打扮得光鲜靓丽,大姑娘小媳妇的装束更是浓浓艳艳,似乎要跟演员们比个扮相。人越聚越多,看不见的小孩子要么坐在爹的肩头,要么就钻进人缝里挤到前排观看,人们被场上的滑稽表演逗得喜笑颜开。
  最热闹的自然是骑着小毛驴的秧歌表演了。赶毛驴的大汉,踩着音乐节拍,挥舞着鞭子。骑驴的是个小媳妇打扮的人,可是你再仔细看看这“媳妇”的脸就会扑哧一下笑出了声,正所谓“驴屎蛋子上下了霜”。原来这“媳妇”是一个反串,他黑黝黝的皮肤干巴巴的,擦的粉吸收不了,裹在外面的一层好像能掉下粉渣渣。只见他的眼皮耷拉着,一脸的严肃,条绒纹特别清晰,歪着个头,斜乜着眼晴,专往人群里瞅,有时盯着某一位观众,看得人心里发毛,等人家被看笑了,他高傲地把套在腰间的“假驴”屁股一扭,后腿一跳,驴尾巴一甩,把人群吓得急忙后退躲闪,骑驴媳妇将手绢一摆,扭着头往前跑了。这一骑驴表演逗得大人孩子哈哈大笑。
  假驴是硬纸板糊成的,驴皮是黑纸贴上去的,驴脸、驴身、驴尾描画得栩栩如生,驴背上骑驴媳妇的衣襟下摆巧妙地垂下来,两条细腿搭在两侧,穿着绣花鞋的三寸金莲垂在两边。最可惜的是驴的四条腿简化成了两条腿,驴蹄子是人的两只脚。不过,他的秧歌步子轻盈、姿态优美、眼神灵活、动作逗人,手帕一直挽在腮边翻飞看,活泼与娇羞并存,让人想到“手如柔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正是“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
  秧歌扭到哪村,哪村空巷,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那时,只是给人们提供娱乐,没有报酬,村里能给几包瓜子、糖块,几盒烟,但秧歌队还是乐此不疲。
  秧歌,给人扭开了春天,扭出了欢乐,扭出了和谐,扭出了希望。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祖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秧歌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渐渐远去,但它留给我的记忆却难以磨灭。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