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潍县团”战旗。 |
|

|
|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潘来奎 文/图 革命文物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宣传推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的经验做法,不断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参与度,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评选工作。日前,经过单位申报、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推荐、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最终评选出8个典型案例。其中,潍坊市博物馆申报的《让革命文物“立起来·活起来·传下去”的红色创新展览实践》榜上有名。 创新“聚合联动”办展模式,让革命文物“立起来” 潍坊市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拥有馆藏文物近8万件,其中珍贵革命文物117件。“我们在收藏好、保护好、修复好革命文物资源的基础上,聚力推进红色展览创新实践,让革命文物真正立起来、活起来、传下去。”潍坊市博物馆馆长黄可说,该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以《尽善尽美唯解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展》为载体,聚力打造了红色创新展览实践新模式,聚合各方力量,深度挖掘馆藏革命文物资源背后鲜活的红色故事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以小切入点展现历史大背景、大事件,做好文物保护与利用,助力东亚文化之都创建。该展览被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向社会推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市博物馆展览工作小组多次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委党史研究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领导专家们深入研究、论证,严把意识形态关、史实关、文字关。1.3万字的展览大纲和3万多字的讲解词先后修改了10余稿,确保史料无误、政治正确。 他们还与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市革命烈士陵园、全武红色博物馆等3家单位合作,将“潍县团”战旗、关向应皮包、庄龙甲佩剑等各单位革命文物精品98套(件)荟萃于展览之中,极大充实了展区的陈列,给予观众更全面的参观体验。 拉近大众与博物馆的距离,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以革命文物为核心,以展览为载体,以红色社教、红色文创等为桥梁和纽带,不断拉近大众与博物馆间的距离,真正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展览火起来。 据介绍,展览以“尽善服务 尽美潍博”为主题,结合潍坊独具特色的木版年画、全形拓等非遗技艺,举行了“版之印记——革命版画带回家”等社教活动;结合英雄事迹和革命文物,举行了“手工缝制小小红军包”“永远跟党走‘小红军’人偶DIY”等特色社教活动。展览期间举行了50多场专题社教活动,现场受众5000余人。 推进红色文创配套研发,让“革命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潍坊市博物馆联合诸城市委组织部、潍坊学院研发了“追光少年王大耳”动漫及衍生品,同时还联合潍坊非遗传承人研发了“红船春风”面塑系列、“感党恩跟党走”葫芦烙画系列等一批兼具创意性与实用性的红色文创,得到了大众和市场的充分认可。 另外,在展览形式设计上集成创新,推陈出新,充分利用展厅开放式布局和富于变化的空间环境,实现数字光影效果与形式设计相融合、展板图文与革命实物相结合、色调与元素相契合,让大众有沉浸式体验感受。 打造新模式新路径,让革命文物“传下去” 为更好地宣传展览革命文物承载的红色文化,潍坊市博物馆建立了全市第一支专业级红色宣讲团体,全力打造了“4321多位一体”红色宣讲新模式和流动展览“六进”新路径,让革命文物蕴含的红色基因在潍坊大地代代相传。 在“4321多位一体”的活动模式中,以战役故事、英烈事迹、励志人生、爱我家乡四大题材为宣讲对象,成立专业宣讲员、志愿者宣讲员、小小宣讲员三支宣讲队伍,通过宣讲阵地线上线下、内外兼顾的两种宣讲服务形式,集中体现“尽善服务 尽美潍博”一个主题。新模式打造以来,先后走进大学、中学、小学、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宣讲场次上百场,线上观众浏览量20多万人次,线下辐射受众5万人以上。 打造流动展览“六进”新路径,让红色展览永不落幕,让革命文物传下去。为解决临时展览撤展后无法继续发挥作用的问题,潍坊市博物馆根据原展制作了全套可移动展板,并联合全武红色文化博物馆配备了相应地展出革命文物,成立流动展览工作组,以“展板+文物”的模式开展红色流动展览“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部队”,让红色文化代代传下去。
|
|